电采暖曲高和寡 发展形式不容乐观
互联网 08-06-30 阅读数:
据了解,今年北京市已有1000万平方米的建筑,约有20多万户居民住宅使用电采暖,比去年增加了30多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东城区和西城区的立式文化保护区内。随着北京市政府结合推广电采暖,也出台了一系列用电优惠政策,电采暖省地、环保、节能等分户供暖优势便凸显出来。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有家用电锅炉、低温辐射电热膜、地热缆采暖、电暖器、热超导快速加热器等,这些产品都有望成为新建住宅的新宠。 不过,通过记者采访,我们理解到电采暖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发展形式不容乐观。 1、 费用高。由于建筑质量和新建商品房分批入住等原因,消费者的采暖费普遍较高。罗先生的90平方米房屋,室内温度保持在18摄氏度,**个采暖季的耗电量达8000度,后两年用电量减少了一些,但每平方米仍合35元左右。 2、 保温缺乏相应配套设施。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居室的建筑质量(主要是保温曾、门窗质量)、节能、电容量(合和电采暖有关)等一些相关保温材料不过关;入住率低、四面墙壁缺少保温夹层、楼层过高、开窗过多等因素都是造成室内温度不高的原因。 3、 出现故障不易解决。据中原物业公司高先生介绍,电采暖器本身是一种精密度较高的设备,因此返修率也随之提高,由于部分电力采暖是采用棚顶或地下铺设管线,增大了维修的难度,冬季居民的正常生活也相应受到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从今年新开盘的楼市供暖系统看,大多数还是采用了传统的集中供暖方式,用电采暖所占比例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