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涝困扰凸显桂城市排水不足 专家称规划缺失
桂林晚报 08-06-13 阅读数:
困扰:内涝为何挥之不去? 5月至 7月,是桂林暴雨比较集中的时段。回顾**近 7年,不难发现,几乎每年的这个时段,内涝都会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诸多困扰。 2002年的 6月,连续三四天的暴雨,淹没了雁山区拓木镇数万亩农田, 170多座房屋进水, 14个城中村被围困,秀峰区 7个村委汪洋一片,全市 10多所学校进水,陆军学院水深齐腰,五城区的严重内涝,迫使数千群众转移。 2003年、 2004年的夏天,不间断的几场大雨,使上海路立交、民族路立交、丽君路立交等 30多处出现内涝,让不少市民尝到了“有门无路”之苦。 2005年 6月,桂林遭遇 80年一遇的高降雨强度,创纪录的暴雨导致市区近半面积变泽国,像燕京漓泉等工业企业 不得不停产,在车间门口垒起沙袋阻挡雨水内渗。 2006年夏天,得益于内涝改造工程和小街小巷改造,市区内涝面积有所减少,但由于城区面积的扩大与城市给排水设施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内涝依然大范围存在。 2007年的夏季,几场大雨带来的内涝侵袭丝毫不亚于往年。 反思:必须改变城市规划思路
作为城市给排水主管部门———桂林市政工程排水管理处,从不避讳谈论这些不足:我们的城市地势低,市区雨污分流不够彻底,部分排水管道缺少维护,硬件设施不全…… 事实上,**近几年,为完善市政排水工程设施,解决城市内涝,市内各级政府、单位曾做过很多努力: 2003年 11月,秀峰区为解决甲山路内涝难题,投资 1900多万元启动“城市内涝整治工程”,在西环路架设了排水管道; 2004年 3月,市政府投资 4450万元完成了对篦子园泵站及排涝沟、小东江预制场防洪堤和上关村防洪坝,拟基本解决低洼地区群众防洪和内涝问题;同年 12月,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启动了漓泉啤酒厂区、桂林磨床包装机械厂片区内涝整治工程; 2005年、 2006年,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先后启动了银锭路、漓江路、环城南路等地段的内涝整治工程,总投资超过 4000万元。 投资一次次加大,但似乎,内涝总是挥之不去。 桂林工学院教授、水文专家郭长青认为,这和城市排水设施规划有关系。虽然近几年我市在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上花了很大工夫,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桂林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排水能力规划的不足正日益显现出来。 郭长青认为,正常的土壤应该是“上虚下实”,这样有利土壤的水分下渗,而现在的城市土壤由于机械压实、人群活动,被压实的现象非常明显,使得土壤表层的孔隙数量减少,原有的“水库”功能渐失,以致水不能快速进入土壤下层回灌地下水,形成洪涝。 “因此,如何在新的城市规划中考虑城市整体生态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桂林的问题,也是诸多城市政府必须面对的。” 郭长青说,桂林的城市建设规划很多方面还是上个世纪 90年代制定的,长期以来在城市建设与排水设施完善上,缺乏科学规范的经验。 这使得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水灾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城市气温高、空气中粉尘大,形成所谓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扩张,往往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局部水系紊乱,河道与排水管网淤塞,人为导致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下降等等。 因此,必须改变城市建设排水管网规划思路。“我们的排水管网大多是向漓江排洪的,从漓江的生态考虑,也要求我们超前规划自己的排水排污管网体系。”如多考虑城市生态要求,在绿地建设中尽量减少土壤压实,保持管道畅通;在新区建设中,多增加道路之间的空隙等等。 办法:目前只能多建管网设施
市政工程排水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桂林现有的排水设施只能抵御 20年至 50年一遇的暴雨,但从昨天的雨量来看,至少已接近 50年一遇,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内涝。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气候变化更加反复无常,今后桂林肯定要提高排水防洪能力,更科学、更合理设计自己的城市和相关配套设施。 “但在总体规划相对缺失的前提下,目前只能通过加大排水管网建设来解决现实的困难。”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起我市计划投资数千万元启动多个排水工程项目,解决穿山东路、福利路、九华路、安新洲等地段的内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