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节能消费热情不高 价格贵是道坎儿
互联网 08-03-10 阅读数:
在北京奥运的推动下,绿色环保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家电产品更是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本报联合多家媒体所做的家电消费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家电节能消费已是大势所趋,家电是否节能将成为消费者选购产品的主导因素。但是由于价格过高、企业炒作、产品节能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的存在,节能家电的普及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节能产品关注度高
绿色消费正逐渐成为家电消费的核心,尤其是连年来的节能教育,更是让节能观念深入人心。调查显示,有高达84.11%的消费者在购买家电时会特别关注产品节能与否,表示不关心的只有5.86%,另外有10.03%的消费者表示无所谓。这个结果表明节能在家电消费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消费者对节能问题关注度的提高,激发了企业发展节能产品的积极性。记者走访家电卖场发现,节能俨然成为了众企业力推的**大卖点,诸如“超级节能”、“变频节能”、“冰箱日耗电0.4度”、“节电50%”之类的宣传标语、手册在卖场内比比皆是,相应的节能产品也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多数消费者表示在购买时对家电节能与否都比较关注,但是消费者的关注也并不等于现实购买,这从卖场的产品销售量中就能得到很好的证明。苏宁北京安贞店的负责人非常坦率地告诉记者,节能家电叫好不叫座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以空调为例,虽然很多消费者都看好节能空调,但经过对比后,大多数人**终还是选择了普通空调,有时甚至是越不节能的越好卖。他说,该店销售的空调,虽然从销售额上看,节能产品占了很大比例,但落实到产品数量上就不尽如人意了,每卖出100台空调,至少有60台都是能效5级的,能效1级的只有10台左右。国家规定能效2级以上的才能算是节能空调,可见节能空调的销售情况并不好。之所以从销售额上看节能空调销售形势喜人,是因为其价格要高出普通空调许多,也就是说节能空调的销售额是靠价格挺起的。
节能效果不明显成问题
消费者不选择节能产品并不代表一定是缺乏节能意识,相反,不少节能意识很强的消费者**后却购买了非节能产品,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厂家宣传的节能产品的节能性能没有感知,觉得节能效果不明显。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购买节能产品,有67.84%的消费者是因为觉得节能产品的节能效果不明显。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因节能效果不明显而**终放弃购买节能产品的消费者中,一般都有过购买节能产品的经历,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发现所谓的节能产品并非如厂家宣传的那样,有的甚至感觉和普通产品没什么区别,以致在再次购买时选择了后者。
家住北京丰台区的消费者胡先生告诉记者,他以前特别看好节能家电,在购买冰箱时专门挑选了一台宣称日耗电0.47度的产品,当时比同类普通冰箱多花了2000多元。可是回家使用后发现根本不像厂家宣传的那样,平时冰箱里放很少的东西,日耗电量也至少在0.8度以上,而天气稍热,耗电量大多在1度以上,比使用普通冰箱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当他后来购买空调时,就没有选择节能空调,而只是购买了两台价格便宜的能效为5级的产品,每台价格只有1500元,比节能空调便宜了一半还多。
对此,中标认证中心主任李铁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者对节能产品的节能性能没有感知,原因有两个:一是少数企业虚标标识,将普通产品说成是节能产品,欺骗了消费者;二是企业用实验室数据进行宣传,而在销售时没有向消费者说明,给消费者以错觉,这种现象在如今的家电销售中非常普遍。
价格昂贵是道坎儿
节能产品因为采用了更新的技术、更好的材料,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其价格比普通产品高一些本是无可厚非的,但目前市场上节能产品的价格过高也是不争的事实。记者发现,只要打上节能标记,价格就会高出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这种现象给节能家电设立了一道高高的门槛,将很多本欲购买节能家电的消费者挡在了门外。调查结果显示,在不购买节能产品的消费者中,多达32.16%的人是因为其价格昂贵而放弃的。
节能产品价格昂贵,给消费者造成了一种节能产品节电不节钱的印象,**终导致消费者放弃购买。记者的朋友安小姐一直想换一台节能冰箱,经过多番了解,她终于看好了一款,可价格比同品牌、同容量的普通冰箱高800元,这高出的部分让安小姐一直难下决心,**后她还是买了一台普通冰箱。
赛迪顾问家电行业分析师曹卫云告诉记者,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要比较购买节能产品一次性多支付的成本——溢价,与长期使用后所节省的成本。以空调8年、冰箱12年的使用寿命来算,如果溢价比节省的电费低,就可以选择节能产品。但从消费心理来看,消费者往往更加关注一次性的付出。如果一台节能空调8年才节约1000元,而买的时候就要一次性地多付800元的话,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便宜的普通空调。
“虽然对整个社会来说是节能的,但对消费者来说却并不一定是经济的。这是节能家电面临尴尬的关键所在。”曹卫云说:“当然,这也不能归罪于消费者,对消费者只能迎合和引导,不应该指责。”
李铁男指出,推动节能产品在起步阶段不能简单靠市场竞争来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只有这样,节能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才能加快,成本才能随之降低。当面对同等或相近的市场价格时,相信消费者会有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