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金晶一年获益1881万领跑全球玻璃业
互联网 07-05-14 阅读数:
青岛金晶何以一枝独秀?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刘同佑道出秘籍:自主创新,是青岛金晶发展的原动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位于淄博博山的山东玻璃集团决定建立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在考察了全国许多地方后,**终于1994年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青岛金晶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落户青岛开发区的12年,堪称青岛金晶“青春跃动”的12年。截至去年底,青岛金晶的固定资产已由1994年的5000万元猛增到6.5亿元,增长了13倍,并且拥有28项**世界水平的自主创新技术。青岛金晶的压花玻璃产能已达750吨/日,而国外产能**大的日本板肖子公司的压花玻璃产能仅为400吨/日。青岛金晶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大的压花玻璃生产基地和中国综合能力**强的加工玻璃基地。
八代玻璃传人创新164项技术
青岛金晶的创新和刘同佑密切相关。刘同佑既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又是总工。他是全国技术革新能手,首届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是中国**的玻璃窑炉专家和建筑工程专家。他出生于玻璃世家,是第八代玻璃传人,在玻璃制造工艺、玻璃窑炉工程设计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中国玻璃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刘同佑几十年含辛茹苦,积极探索,先后设计了大、中型玻璃生产线39条,各种窑炉42座,创造新技术164项。他研制开发的“大型玻璃窑炉全保温技术”和“平板玻璃六机无槽引上技术”均属国内**,多次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或节能奖。原国家建材局生产司司长朱祖华曾有感而发:“是刘同佑拯救了我国的玻璃无槽工艺。”
1996年,由刘同佑主持设计并组织建设的470吨浮法玻璃生产线,其投资仅为国内同类生产线的三分之一,建造时间仅为其二分之一,而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都超过了当时国内的其他生产线。其发明的“浮法玻璃窑炉池壁强化全封闭保温方法”在伦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上被评为金质奖,刘同佑同时被聘为伦敦应用技术研究院研究员。2000年,青岛金晶在全国率先将煤制气技术应用到玻璃生产环节,煤气替代重油获得成功,该技术的应用节能效果明显,获青岛市2002年优秀节能成果奖。2003年6月18日,公司三座窑炉四条生产线全部完成了煤气换重油的节能工艺改换,仅此一项,青岛金晶一年就创益1.1亿元。不然,青岛金晶必像全国的玻璃行业一样亏损无疑!
建成世界**大压延玻璃基地
2002年,刘同佑主持设计了总投资1.6亿元、日熔化量500吨的大型压花玻璃生产线———压延三线。在世界上尚无一套完整技术理论和数据的情况下,仅成型机理的计算一项就用了73天,设计计算书厚达2300多页!**终实现了技术的巨大突破!青岛金晶从此独创并完全掌握了温度高达1200℃的玻璃在短短0.7秒的时间内降至700℃的尖端技术。在大型煤气窑炉的研究和设计中,他们采用了14项大型技术,解决了上百项技术难题,并成功解决了大型煤气窑爆炸难题,开创了在大型窑炉采用煤气技术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