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在线:拘泥古人,膜拜历史是没有出息的
互联网 07-01-09 阅读数:
12月27日,我应邀出席第四届中国(石湾)陶艺文化节开幕式暨南风古灶五百年大庆以及陶师祖庙开光大典。场面的隆重,气氛的热烈,人数的众多让我有点意外,尤其是数以万计自发赶来的市民告诉我:陶文化植根在民众心里,也只有扎根在民众心里的陶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 曾有过哪座城市该获得“陶都”称号的争议;曾有过哪座城市配建陶瓷博物馆的辩驳;我却认为这些表面的东西决定不了什么,能得就得,得不到也罢,而历史传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五百年薪火不熄的南风古灶,证明着千年陶都正肩负着延续历史、创造历史、发展历史的重任,而以东鹏、鹰牌、新明珠等为代表的现代陶瓷业的辉煌则足证石湾陶文化正自信地走向世界、走向明天!
魅力是什么?魅力就是惟我独有的特质。石湾陶文化的独特性自古延续至今,这是无可替代的。在申报中国首届“**名镇”的研讨会上,我强调石湾的申报材料要突出一个“土”字,“土”不只是陶土,而且内含着岭南风格和石湾特色。事实证明,我的提议是不错的。
当然,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石湾陶文化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以陶艺为例,从刘传、庄稼到刘泽锦、梅文鼎等,我们能看到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的脉络彰显出石湾陶艺求新求变的可贵精神。变则通,通则达,这是规律。拘泥古人,膜拜历史是没有出息的。
同样,对于占全国半壁江山的建陶、卫浴而言,也必须不断创新以求发展,而创新的内核即文化。文化是根,文化是魂,但不少企业往往图形式走过场,既伤根又丢魂且少有自省。
当我获悉东鹏公司倡导将新东方主义融入东鹏品牌文化,以石湾五千年陶瓷文化为基调,丰富创新东鹏企业文化时,我颇感欣慰。因这一命题是有创新意义的。历史与现实的契合,文化与品牌的交融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总得有先行者去探索。东鹏率先走出这一步,实属难能可贵。
石湾陶瓷行业的发展前景,我认为应该走向研发中心、交易中心、会展中心和陶文化展示中心,而不是生产中心,这是必然的转型,不管你愿不愿意。面对这一伟大的转型,企业家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可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我”者,发展规律也。所以,更新观念,提升自我,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寻找立足点需要胆更需要识。东鹏公司的思路是一种超越。
文化是虚的,却能化为明天的实。石湾陶文化的内核与实质是什么?她对今天的陶都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具有什么价值?这些都有待深入探讨,且有待在实践中提炼,这一方面的工作我们想的做的还远远不够。正因如此,我为东鹏的谋划而欣然。
历史不管如何辉煌,假如不能转化为现实财富,她只是一页霉黄的纸张,当我们赞美历史时,更重要的是把她拉到今天来。不是吗?
作者简介:
安文江,浙江定海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佛山大学秘书系主任、中文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作协理事、佛山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佛山市作协副主席。
自1978年至今,安文江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文学评论达一千多万字,结集出版《周颖南评传》、《石湾陶瓷艺术史》(合著)、《丑陋乎,广东人?》、《雾迷复旦园》、《安文江选集》、《安文江专栏杂文选》、《大爱若恨》、《不平则鸣》等16部,主编《过目难忘·杂文随笔卷》等5部。
1989以来,安文江倡导并致力于“评论走出书斋,深入民心”,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文艺短评600余篇,以其角度独特、观念超前、语言辛辣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得“文雄无软骨,江大有涛声”的赞誉。安文江更以年均70场左右的演讲宣扬其“文化立人”的主张,约请演讲单位包括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乡镇社区,监狱看守所等,为珠三角文化作出了公认的积极贡献。他参与创办并投入主讲的佛山图书馆“公益讲座”已成为佛山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