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日资在华照明企业(一)
互联网 06-12-18 阅读数:
据有关机构统计,截止2005年,日资在华独资或合资的企业数量超过16200家。若按区域划分,近2/5的日资企业选择在上海落户,排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辽宁、山东、江苏和天津,广东日资企业数量仅为500家左右,比天津少450家左右;若按行业划分,日资企业数量**多的五大行业依次为批发零售业、服装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社会服务业和食品加工业,各自的数量大约分别为2070家、1675家、1650家、1595家和1274家,电子及通信行业的日资企业数量约为530家;若按营业额划分,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在华日资企业约13家,1-10亿的约367家,5000万-1亿的约321家,1000万-5000万的约1452家,100万-1000万的约4490家,100万以下的约2130家;若按企业规模划分,属特大型的企业约6家,属大型的企业约175家,属中型的企业约239家。
日资企业数量**多的前五大城市
日资企业数量**多的五大行业 消费者熟悉的日系品牌可谓不少,比如索尼、佳能、丰田、本田等。然而,在超过16200家在华日资企业中,投资照明产业的实在屈指可数,能被行业人士提起的日资企业也无非只有松下照明(电工除外)、东芝照明、NEC照明以及2004年与欧普照明合资的上海欧普小泉照明等不超过10家。若按品牌**度来分析,松下、东芝和NEC三个品牌均属于全球**品牌,并且在各自特长的领域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这三者在照明领域却似乎并不是十分“出名”。松下照明是中国照明行业惟一能在流通市场上见到的日资品牌,欧普小泉专注于工程照明设计,东芝照明和NEC照明则主攻高端工程照明领域而在市场上鲜见。 2、日系照明企业优劣势分析 不可否认,尽管日系手机品牌全线退出中国市场,但其他日系**品牌仍活跃在中国乃至整个市场的经济舞台上。索尼、佳能、本田、丰田、三菱、东洋、横滨、尼康等日系品牌都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活力,每年从中国市场上都能获得数以亿计的业务量。日资照明企业尽管具有与上述品牌一样的优势共性,但也表露出了一些明显的劣势。 ●主要优势分析(相对于照明行业的其他品牌): 1、技术和研发优势; 2、资金实力优势; 3、品牌**度优势; 4、品牌文化沉淀优势; 5、产品质量优势。 ●主要劣势分析 1、新产品推出速度不够,产品差异化不强; 2、营销模式陈旧,营销力度不够; 3、营销管理未形成本土化; 4、品牌推广力度不够; 5、品牌定位不清晰; 6、产品价格过高; 7、终端形象展示不够到位; 8、渠道维护力度需加大; 9、终端渠道略显老化。 3、从日系手机隐退看日资照明品牌的危机 11月2日,随着NCE手机隐退中国,标志着日系手机在中国市场上全线溃退。事后,经济及营销专家们都纷纷列举了日系手机兵败中国的若干个原因: 原因之一:研发新品停摆。这些年,日系品牌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没有新品”,完全是将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原样搬到中国市场,根本不愿意为中国市场研发新品。放眼望去,日本手机市场百花齐放,新机众多。然而,再看中国的日系手机,新机器却寥寥无几。 原因之二:价格居高不下。技术上日系品牌肯定比不过诺基亚等欧美手机厂家,但是价格上它们却一点也不输给欧美品牌。 原因之三:不重营销。没有新品,日系品牌在营销上也就乏善可陈。品牌上做不过诺基亚、摩托罗拉,销售上主要为代理制,但代理制在对付国产手机的人海战术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原因之四:日系企业主要管理人员不懂变通,管理体制僵化。
原因之五:抵制日货影响销量。如果说数码产品由于其他国家的产品还不能影响到日本厂商的话,在手机领域,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的强大实力使得抵制日货在手机领域成为可能。 尽管目前只是日系手机全线溃退中国市场,但对于任何一家日资在华企业来说,这都是一个令人伤心的消息。日资照明企业肯定也如此。在痛心之余,日资照明企业是否会从日系品牌兵败中国的原因中对照自身的现状,或者进行深刻的反省?但通过对照,我们也不难发现日系照明品牌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弊病”: 对照之一:新品研发停摆。技术是日系照明品牌的优势,但遗憾的是,它并未转化为产品力。在市场上能见到的松下、东芝等经销店中,支架还是那些款式的支架,吸顶灯还是那些款式的吸顶灯,很难看到它们推出的新品。 对照之二:价格居高不下。尽管价格不再是决定销量的**因素,但在传统产品创新力不够的情况下,价格仅次于飞利浦和欧司朗,松下等品牌的价格体系显然缺乏竞争力。 对照之三:不重营销。也许是定位于专注工程照明,也许是中国流通市场不够吸引力,也许是不擅长于开拓流通市场,日系照明企业在华的营销模式、手段和力度都亚于飞利浦、GE和欧司朗,更比不上国内如雷士、欧普、三雄·极光等**品牌,就连松下照明也只是浮在一级市场上,而未进行深度分销。 对照之四:管理体制僵硬。无论是北京松下照明,还是东芝照明(中国),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上,仍沿用日资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如同台资企业在大陆市场一样,体制的水土不服**后导致市场的水土不服。(宋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