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陶瓷”优势何时不再流失
互联网 06-12-13 阅读数:
与其它产区一样,“华东”也往往被业内人士通称为一个区域性陶瓷品牌。但真正作为一个区域品牌出现,华东在区域品牌的打造上却明显没有佛山等地的鲜活与一致,这不但给华东企业的下步发展带来了不确定因素,也让“华东陶瓷”的高端形象开始受损。 华东之所以被业内看作是一个区域品牌,是由于华东企业创立时普遍具有台资背景或因素,所以上市以来一直以共同的优质高价产品形成了“华东陶瓷”在消费者心中的高端形象;其次也因为华东企业是台资到大陆后的借“壳”重生,先进的管理方式也曾是其它产区学习与借鉴的对象;当然,也由于华东企业对品牌经营普遍有着独特的推广模式,尤其以大店策略和自建分公司的方式保证了消费服务上的细致入微,也使得“华东”品牌在终端,尤其是上海、北京等一级市场上很对消费者的胃口。
华东企业的先天因素,奠定了“华东”品牌的优质形象。但随着国内陶瓷企业的不断壮大,“华东陶瓷”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挑战者之一是各地不断成型与成熟的新兴陶瓷产区,例如肇庆、法库等地;之二是在一些借助传统陶瓷文化优势顺利实现转型而成为现代陶瓷工业生产基地如佛山、淄博等区域。而这些产区能够在竞争中异军突起,普遍得益于对陶瓷资源整合的重视。换言之,也就是重视对区域陶瓷品牌的提升与打造。尤其是象佛山这样专业化陶瓷城镇,依靠产业化、集约化等优势不断缩小与华东品牌间的差距,甚至以咄咄逼人的势头开始挤压华东企业的生存空间。
在遭受其它产区与品牌挤压的同时,华东地区居高不下的成本压力也开始对华东部分企业造成了侵蚀。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成本压力开始直接表现在区域产业价值链条的聚合配套与共享上。在这种“内外夹击”下,“华东陶瓷”的整体优势开始迅速流失,一些没能及时转型的企业与品牌甚至走上了消亡。但在这个过程中,包括诺贝尔、斯米克等在内的华东地区骨干企业,却没能做出有效的“反弹”。
诚然,“华东”品牌无法顺利整合有着其行政区划的原因,例如诺贝尔、冠军、亚细亚、斯米克就分属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无法通过政府有形之手进行撮合;同时实际上的地理距离也使大家对“华东”没有强烈的归属感。企业间相对的“小圈子”,使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不足,无法很好地共享“华东陶瓷”整条产业的附加价值;更严重的是,由于产品定位与销售区域的高度重叠,华东企业普遍将家门口的长三角,尤其是上海定位为自己的根据地,竞争中出现恶斗就在所难免。 华东与佛山历来被业内称为国内陶瓷行业的双雄,一个以高端取胜,一个以规模见长,但在区域品牌的打造上佛山就显得长袖善舞,远远走在华东前面。佛山陶瓷这几年能够长驱直入,成为国内陶瓷产区中**活跃的区域,是因为它在规模优势上趁势作强,通过对协会、会展等核心软性基础的打造,使佛山陶瓷企业能够充分共享整条产业链价值,不断以梯度升级来推动 “佛山陶瓷”向前奔跑。而反观华东品牌,应该说有着天然的优势,只需稍加整合,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结果却差强人意。
形势比人强。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区域经营背景下,任何华东企业的“宦海沉浮”,实质上都将深深灼伤“华东”品牌这艘大船。尤其在面临成本压力与营销转型的关键时刻,华东企业如对区域优势流失听之任之,可以想见,当华东企业被其它区域各个击破的时候,恐怕“华东陶瓷”一贯的高端形象也将会在瞬间轰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