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苏山岛的“鱼龙”石刻
互联网 06-12-04 阅读数:
苏山岛是距离荣成院夼海边不远的一个岛屿。整个岛屿林木茂盛,海岸巨石高耸,而山中石阶小径,逶迤盘旋,直至峰顶。
岛屿内有明清古迹,浓郁的黑枣树宛然如巨伞,遮天蔽日,夏日可容数十人在树下遮阳歇息。树旁有石头凉亭,简约古朴,凿纹与风蚀之痕相融,居高临风,颇为壮观。
凉亭顶部有石刻图案,鱼龙合体,头为龙,体为鱼,推测是沿海居民在文化演进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图腾物。鱼龙图腾在中华民族十分久远,鲧、禹,从字形与读音上考据,当为“大鱼”———非凡之鱼。与龙图腾合流,成为鱼龙。威海当地特别重视端午节。端午节是临水而居先民的祭祖日,意思是将食品投掷入水,供祖先享用。所以,闻一多先生说:“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吃饱,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显然,后者是从前者衍化而来。
观石刻图案,左右鱼龙中间有一个桃形物体,推测是粽子图形。分析三个图形的相互联系:两只鱼**部向内,与中间部位的“粽子”状物体形成呼应关系,即整体意义。这与一般古代房屋建筑顶部的**和兽头不同,———它们均为面目朝天,绝无内向趋势。所以,可以断定,鱼**部的内向动态,与“粽子”相关,达成一种追逐状态。
鱼龙自身的形体也是值得推敲的,**的巨嘴、长舌、犄角、圆目,显示出神奇与力量感。而鱼的身体超乎寻常的肥胖,这种夸张应是沿海居民对收获的期望。在民间艺人长期的形象刻画中,有意无意地将收获的理想寄托在图像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