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失了的行当——棚彩业

互联网 06-11-28  阅读数:

   搭棚结彩是一个古老的行当,起始于公元9世纪的后周都城开封     搭棚结彩是一个古老的行当,起始于公元九世纪的后周都城开封。相传后周太宗郭威体察民情,要亲临民间用膳,京城百姓在街头扎“旗门彩”以表示欢迎。这“旗门彩”就是以彩带缚木,结常青松、柏枝及五色彩旗于其上,形似过街牌楼,立于街头和店门之前。从此开始,后世多有仿效者。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继承大统之后,京都开封凡有喜庆,皆缚彩棚成为时尚。每年正月十五观花灯,要“结缚山棚”。棚上张灯结彩,游乐达旦;七夕乞巧、八月中秋也都要重结彩楼,以为庆祝,后世沿袭相传,代代不绝。执此业者曰棚匠,初始时有工匠,无店铺,直至清同治三年(1864年)开封始出现正式的棚彩业,专营室外搭结彩棚业务。再过20年,清光绪十年(1884年)有名袁洪恩者在吴胜角开设铺面承揽棚彩业务,开封才算有了**家专营室外搭棚业务的商家。在此还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室外”两个字,棚彩业专营室外搭棚业务。开封人习惯用芦席结扎室内顶棚,俗谓“吊顶”,是另外一种行当,不属棚彩业的业务范围。     但凡是出了师的工匠人人都能现场设计,因地施工,不用画图却能因材施用     棚彩业起源于开封,棚彩匠人父子师徒,代代相传仅凭口授心传,虽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历时千年却从来没有制订过什么“操作规程”。但凡是出了师的工匠人人都能现场设计,因地施工,不用画图却能因材施用,并且符合行业的统一规范和标准。60多年前笔者亲眼看见过开封棚匠扎的“旗门彩”。中间过车,两旁走人,3个门的过街牌楼,上部有顶,两旁有挑角,全部用杉木杆搭架拉撑,外缚柏枝而成。木杆不锯不钉,平地搭棚,不刨坑,不栽桩,全凭绳索捆绑,而牌楼立在那里风吹不倒,人推不散,不能不令人叹服其技艺之高强。听老工人们讲,仅用绳捆的方法就有多种多样:初捆、抄手捆、马蹄捆、翻头捆、吊绳捆、外口砣捆、里口砣捆等,手法各不相同,什么地方用什么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只有按规矩干,捆出来的扣儿才会不滑、不松。至于搭席棚,骨架立好后,外面要扦席,怎么扦?针法同样也有多种:贯针、滚针、方针、八卦针、平针、十字针、上针、下针、关针、翻针、倒口针等,只要是按规矩扦出来的棚,保证席面平整,拐弯抹角的地方不翘不撅,棚内不灌风,不潲雨。据说**复杂的棚是戏棚,前有戏楼,后有看棚,可惜我没有看到过。开封解放前,南土街大华戏院(即开封剧场)就是全部用木杆和席棚搭起来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没有空调,电扇也不多,开封民间**常见的是凉棚。整个院子一个棚,上有天窗,可卷可舒、防雨防晒,四面透风,功能多用。这样的凉棚一般可使用3年,中间包带维修、加固,终了管拆管运,给用户以**大方便。至于民间红白喜丧以及临时收售货物,搭个座棚,对棚彩业来说更是小菜一碟了。     老李工匠不用斧锯,全凭一条绳和其娴熟的捆扎手法,令北京棚彩业同人大开眼界。     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去世。给慈禧送葬,北京十里长街,灵棚一座连着一座,绵延不绝。为搭设这么多的灵棚,北京的棚彩业几乎全员出动,这时恰有一李姓开封棚匠去北京办事,应朋友之邀也参加了这场浩大的搭棚作业。那时北京搭棚还要锯截钉钉。工匠老李不用斧锯,全凭一条绳和其娴熟的捆扎手法,令北京棚彩业同人大开眼界。从此开封棚彩业技艺高超的消息不胫而走,名声响彻京津。     20世纪20年代冯玉祥督豫时棚彩业曾奉令在开封南关演武厅搭大型阅兵台,可以说这是棚彩业服务于军事的开始。冯玉祥调任陆军检阅使离开河南后,国民二军军长胡景翼(字笠僧,陕西富平人)来豫,任河南军务督办兼省长。胡在任内,派人去北京迎请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李大钊来汴,经过谈判,达成了国共在河南合作的共同意愿,苏联军事顾问和一些共产党人陆续来到开封。可以说胡主政河南的这一时期是河南政治比较开明的一个时期,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胡的政绩也颇佳。可惜的是1925年4月10日胡景翼右臂生疔,猝然去世,年仅34岁。开封人为他大办丧事,**初拟请北京棚匠搭设灵棚,计划用时21天(大概是要从北京运材料来吧),结果由本地棚匠干,只用一天半就完成了。就是这些惊人的业绩,早在几十年前,开封棚彩业就“窗户眼吹喇叭”,名声在外了。     1948年开封解放,人民欢欣鼓舞,搭设的过街牌楼上绑着许多柏枝、彩旗、彩灯和大型标语,十分壮观。     1948年开封解放。饱经战乱和天灾人祸的开封棚彩业到了开封解放的时候,只剩下十几户,百十个工人了。他们大都是家族式企业,父子、兄弟、师徒惨淡经营、维持生活,仍然没有门店,只在住家院门口挂个“×记棚彩店”的木牌,院内堆放些杉木、杂木杆、苇席、麻绳等物资,就是结扎各式彩棚的全部材料了。     解放后的**初几年,人民欢欣鼓舞,翻身庆解放,每年“五一”、国庆、元旦、春节总由市工商联牵头在鼓楼西侧4个街口搭设过街牌楼,牌楼上绑着许多柏枝、彩旗、彩灯和大型标语,十分壮观。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封棚彩业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他们为陇海铁路搭结跨越架;为驻汴空军搭大跨度的飞机凉棚;为开封化肥厂等大中型企业初建时搭建工棚、仓库、宿舍,就连省府迁郑,郑州新建国棉一、三、五、六厂时的工棚、仓库、宿舍也是开封棚彩业工人去完成的。**不应该忘记的是维修铁塔上被炸毁部分时搭建的超高脚手架,是史无前例的创造棚彩业结架高度之**的大事。棚彩业**兴旺时,固定的从业人员有所增加,总店办公室设在中山路中段的一座小楼内。从业人员还组织了一支盘鼓队,每遇大喜庆的日子,搭了“旗门彩”还擂鼓示庆,在老百姓当中很有点名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封街道工业、二轻企业大发展,小型工厂遍地开花。初建阶段大都以简易席棚为车间,也给棚彩业带来了许多活计。以位于包公湖畔延庆街南头路西的红光化工厂(今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北侧)为例,它的两个焙烧车间,生产硫化碱和活性炭,车间内的炉子有20米长,大烟囱也有20多米高。但车间却是用杉木杆、椽子、苇箔、油毡和苇席搭建起来的,它由棚彩业承建,并按期负责维修、补漏、加固,按年计租,租给工厂使用。今天回想起来,它确实不安全,特别是不符合消防规定,但在“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当时,它确确实实是为发展生产,解决部分失业人员的生活问题帮了大忙。     小满会是开封举办的规模**大、参展厂商**多、历时**长的城乡物资交流的大集会。初始时多由参展厂商自己搭棚设点。有一年大会期间阴雨连绵,许多厂家席破棚漏,守棚人员非常辛苦,参展货物也受到不小的损失。后由组织单位和棚彩业签约,由棚彩业统一搭棚,既整齐划一,又保证了货物的安全。事后有人算账,由棚彩业包干搭棚、拆除,比自搭自拆还要节省,并且安全。从这以后,每年会期的席棚都由棚彩业承包,再没有自搭自建的了。       现代彩门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棚彩业逐步萎缩,走向了下坡路。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棚彩业逐步萎缩,走向了下坡路。席棚搭建的厂房、仓库已全部为高大、明亮的砖木结构建筑物所代替;电扇、空调的普及也使曾被人十分欣赏的凉棚无人问津;再就是人民群众生活习惯和各项庆祝活动宣传形式的改变,“旗门彩”和各式座棚也都为其他材料所代替了。更直接的原因是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使棚彩业失去了廉价的席编原料——高粱秸秆。特别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时,棚彩业被列为火险行业,使棚彩业失去了市场,**后终于消失。     开封棚彩业从业人员被迫停产后,在前新华街南头路西仓库院内建立了一座鞋楦厂,生产男女各式木鞋楦,也曾火红一时。但随着鞋业的发展和铅质鞋楦的问世,他们这一家木鞋楦厂也只好关闭停产了。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千年不破的自然规律。开封棚彩业技艺优良,兴旺了100多年。它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也赢得了丰厚的利润。现在棚彩业消失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一种伤害或者损失。但从整个社会来说,棚彩业的消失正是科技进步、生产发展、经济活跃、人民富裕的结果。棚彩业从使用的原材料、工艺流程到安全系数,比现今可以使用的原材料、工艺和安全性,显然都处于劣势。劣,就要失败,甚至退出历史舞台。这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行业所能扭转的。所以对于棚彩业的消失,我们大可不必哀叹,消失了一个行业,许多新兴的行业又站了起来。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棚彩业的消失而受到影响。相反,许多新材料、新行当的出现,给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创造了更舒适、更方便、更快捷、更美好的条件,这是好事,是值得我们庆幸的大好事……不过,对于棚彩业,我们还是不应该忘记,特别是开封的棚彩业,对于它所创造过的辉煌、创造过的历史之**,应该是我们开封人的骄傲。它是中华工艺、民俗史,特别是开封工艺、民俗史中的一枝奇葩。这也就是笔者今天在这里为大家絮叨这一段史话的主要目的。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