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国给全球陶瓷业带来巨大商机

互联网 06-11-10  阅读数:

作为中国千年瓷都景德镇的一名仿古瓷制作高手,43岁的向元华对“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中国古话体验很深。     向元华的瓷器作坊位于景德镇一条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冗长小巷的尽头。他每天**喜欢的工作就是坐在自己家中的瓷器展厅里,看着来自国内外的瓷器爱好者在自己的精美作品前驻足流连,然后小心翼翼地走上前来与正在品茶的瓷器主人商量价钱。     在作坊采访向元华期间,记者遇到了来自上海申福古玩城的一批陶瓷鉴赏培训班学员,其中一位客人买下了单价2000元的仿乾隆年间的缠瓷花绘双耳瓶。据向元华介绍,10年前来作坊买瓷器的80%是外国客商,现在80%是国内客户。“卖千元以上仿古陶器,这在10年前是不可能的。”向元华笑眯眯地说。     “乱世收黄金,国富搞收藏。”从事仿古瓷器制作已经21年之久的向元华不讳言他对中国经济、对仿古瓷制作业充满信心。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凯教授认为,向元华仅仅是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的一名普通受益者。     他介绍说,陶瓷艺术是一门盛世艺术,中国历史上两次陶瓷业的巅峰发展时期均逢盛世,一是明嘉靖、万历时期,二是清康、雍、乾阶段。     “繁荣的中国经济,造就了一支超过五千万人的民间陶瓷收藏大军,以及世界上**大数量的潜在陶瓷用户,这给全球陶瓷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他说。     孔发龙是景德镇**大的私人陶瓷博物馆精益斋的主人。他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精品陶瓷收藏市场,并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及时把国内用户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东南亚经济危机之前,到我这里买精品艺术瓷器的2/3是日韩两国人,现在到我这里买瓷器的80%都是国内的散客,并且这些散客大多来自比较富裕的江浙一带。”     据唐凯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民间陶瓷收藏范围小,收藏者只局限于一些收入较高的文化人,到了90年代,先富起来的中国人开始了邮票、磁卡等文化产品的收藏,这正是古瓷等收藏的前奏;随着2000年拍卖行业的兴起,中国民间开始了陶瓷、铜器等古董的收藏。     他指出,2002年中国至少有7000万收藏爱好者,而2005年这个数字至少达到了一亿,其中陶瓷收藏者至少占到了一半。     “一个更大的商机蕴藏在中国日用陶瓷市场中。”唐凯说。据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经济发展滞缓,1950年全国日用陶瓷产量仅为2.7亿件,全国每人每年还买不到一件瓷器。改革开放后不到30年,日用陶瓷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     看到这个巨大商机的还有来自美国、英国等38个国家和地区的陶瓷厂家,他们在此间正在举行的第三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展出了他们引以为豪的陶瓷精品。就在展会的**天,景德镇就引进外资项目15个,合同外资额13476万美元,签约外贸合同四个,外贸出口合同金额2696万美元。     汤姆·维基伍德是英国陶瓷之父和维基伍德品牌的创始人约思亚·维基伍德的第八代孙。他在第三届景德镇陶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式上说:“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使陶瓷产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也为与中国合作带来了机遇。”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