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建材流通业需要补钙 虚大不如\"做实\"
互联网 06-11-06 阅读数:
就在上周,全国建材连锁超市家福特在北京交了一笔昂贵的扩张学费,准备停业。家居流通业卖场跑马圈地运动真可谓是轰轰烈烈,此起彼伏。南北家居流通巨头们的全国争夺战的惨烈竞争中,先做大还是先做强?是稳中取胜还是速度先行?一时间又成为了焦点话题。
中国零售经历了一条“大跃进式”与“后补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说目前国内的建材市场已发展到失控状态一点不夸张。据粗略统计,截止去年年底,全国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家居卖场就有1000多家,而在国外的一些大中城市,一般大型建材超市的数量**多不会超过6家,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存在建材市场过剩现象。
以北京为例,目前经营范围超过5000平方米的建材城数量达到近300家,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建材市场也多达120家,并以每年新增20万平方米的速度发展。而据核算,建材市场要想赢利,每平方米的年销售额至少应该在1万元以上,专业人士分析,仅北京地区就分布着四五百家大大小小的建材市场。众多家建材城中,30%左右盈利,30%左右亏损,剩下的则勉强度日。
先是快速发展,然后再回头弥补缺陷。这种“大跃进式“发展模式无疑只能导致一种结果,盘子做大而管理跟不上。为了扩大规模,店多了,烂店也跟着多起来,财务成本与营运成本居高不下。结果是:规模大了,效益反而恶化了,钱越多就越容易出现现金流的问题。当连锁企业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一夜之间彻底崩溃。供应商成为了零售商的“死亡终结者”。
"做强做大是套话,做实才是真本事。"谈到扩张连锁,中国连锁经营学院院长周勇一语中的。中国零售业进入了一个变化与变革相结合的新时代。与其做强做大,还不如“做实”更实在。而“做实”企业的**实在的两个指标,第是一要赚钱,第是二要发展。
先做大还是先做强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战略取舍问题。应该做加法还是减法?更多的案例表明,简单地看似在做着加法,实际上相加之后却是负数。家居建材流通业需要补钙,虚大还不如"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