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馆里酱油食醋等调味品为何变了味
互联网 06-11-03 阅读数:
一些餐馆为了方便顾客,常常将酱油、食醋等调味品摆放在餐桌上,顾客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食用。经常到餐馆就餐的市民会发现,这些调味品从表面上看没什么差别,食用起来却不太对劲儿,酱油没有味道,食醋酸味太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餐馆摆放的调味品并非酿制而成,而是达不到生产工艺标准要求的小作坊勾兑的,这些劣质调味品含有多种有害物质,长期食用损害身体。
餐馆调味品多是散装货,味道与品牌产品差别很大
“在一些小餐馆就餐时,餐桌上的酱油、食醋等调味品的味道总是不大对劲儿,一般都是用标明‘酱’‘醋’的小瓷壶装着,或者用矿泉水瓶装着,酱油的颜色较深,醋的味道偏重,甚至有点呛鼻子。”日前,市民刘先生向记者反映了这种情况。
记者对市区多家餐馆进行走访后发现,餐馆餐桌上摆放的几乎都是散装的调味品,从感官和味觉上观察,不少调味品与从超市、商场购买的品牌产品差别很大。
高区帝王宫附近一家餐馆的服务员小孙告诉记者,餐馆里用的调味品一般是老板到批发市场上采购的散装产品,也有一些送货上门的散装产品是用塑料桶装着的,这样的产品价格要便宜一些。据她了解,大多数餐馆都使用散装酱油和食醋。袋装的酱油和食醋一般每公斤2~3元,而桶装的散装产品每公斤在1元钱左右,有的甚至更便宜。
劣质调味品多是小作坊生产,难以达到食用标准
餐馆的这些散装酱油和食醋从何而来?能不能达到食用标准?记者就此采访了威海四海酿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王伟介绍说:“目前调味品市场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包装产品,有瓶装的有袋装的,档次高一些的还有精装的,这些产品多是按照生产工艺要求酿制;另外一种是散装产品,散装产品中鱼龙混杂,既有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也有零散小作坊生产的劣质产品,调味品的生产有严格的工艺要求,生产厂房、酿制设备、消毒设备,灭菌措施都应具备。而一些小作坊不具备生产条件,产品难以达到工艺标准,质量无法保证。目前来看,这些劣质产品一般流向农村市场,或者送货上门进入市区的餐馆饭店。”
王伟说,目前调味品市场上充斥着数量不少的劣质酱油、醋、豆面酱等调味品。生产这种劣质产品的小作坊一般在城乡结合部,就他们掌握的情况看,我市目前有这种小作坊六七家,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因为劣质调味品的生产原料粗糙,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所以能在调味品市场上占领掠夺正规厂家的市场份额,特别在农村占有的市场份额远远超过了正规厂家的产品。而人们贪图其低廉的价格和小饭馆降低成本的心理给劣质调味品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劣质调味品有害健康,长期食用会引发各种疾病
0月31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食品实验室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介绍说,一些餐馆的餐桌上确实摆放的是劣质食醋。目前食醋的生产一般分酿造和配制两种,配制食醋中不得少于50%的酿造成分。而那些劣质食醋一般是用工业冰醋酸或食用冰醋酸兑制生产,这样的食醋不允许流入市场。正规厂家生产的食醋是以瓜干和高粱米发酵而成,虽然从色泽上很难分辨真正的食醋和劣质醋,但只要仔细品尝,就会发现劣质醋有冰酸的刺鼻味,不像真正食醋酸味柔和、香而微甜。工业醋精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游离矿醋甲醇和重金属等物质,没有任何营养价值,长期食用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而劣质酱油的生产方式更简单,一些劣质酱油是用水加盐加酱色兑制的,没有鲜味和酱香,还有的劣质酱油,是用大豆加盐酸水解的动植物蛋白水解液,或是在其中加入少量酿造酱油。配兑酱油使用大量铵法酱色,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酱油添加过量的色素,含有能引起人体痉挛的化学物质,而盐酸水解蛋白调味液反应不彻底就会产生大量致癌物质氯丙醇。不是用黄豆,小麦为原料经1~3个月时间发酵制作的酿造酱油,色泽发乌,浑浊有焦糊味,还有异味。
该负责人表示,一些小作坊缺少消毒设备,没有灭菌措施,只需几口大缸就可以生产,器皿消毒也达不到卫生要求。如果市民长期食用劣质调味品,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对这种达不到生产要求的加工小作坊,执法部门将予以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