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泰:中国模具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 06-10-31 阅读数:
以1984年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成立和1987年模具被首次列入国家机电产品目录为标志,到今天,作为一个行业,我国模具工业发展已走过了20年左右的历程。自1989年3月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将模具放在机械工业技术改造序列**位、生产和基本建设序列第二位以来,我国模具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约有模具生产厂点3万个,2005年全国模具销售额约610亿元。虽然中国模具工业发展迅速,但仍不能满足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精密、大型、复杂、长寿命模具方面,仍旧供不应求。由于在精度、寿命、制造周期及能力等方面,中国与国际水平和工业先进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因此,每年尚需大量进口,2005年就进口模具20.68亿美元,这还不包括随主机和生产线作为附件进口的模具。在行业快速发展之下,近年来已呈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发展动态。
一、优惠政策为模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国家产业政策有关配套政策导向之下,近年来已有不少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当地模具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的见诸于文件,有的见诸于行动,都已收到很好的效果。凡有优惠政策的地方,发展环境就好些,其模具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全国总体水平是理所当然的。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随着各地方之间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相信对模具工业发展有利的政策,及因此而带来的良好的发展环境将会进一步发展。
二、用户对模具提出的更高要求,正有力地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企业都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模具用户对模具企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是一种压力,但同时也是动力。例如在各项更高要求之中,要求迅快交货已使模具企业感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然而正因为有压力,企业才会千方百计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装备水平、提高管理水平及提高效率等都是缩短模具生产周期的有效手段。模具企业提前介入产品开发,甚至与模具需求单位一起共同开发新产品,更是一种缩短模具生产周期的有效手段。压力变动力,正在有力地促进模具企业,乃至模具行业的技术进步。
三、行业内部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加速,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并且加强了管理,提高了水平。
为了适应形势,我国模具行业近几年来加快了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步伐,“三资”和民营企业已占行业主导地位,装备水平和产品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管理有了很大进步。许多企业已应用了CAD/CAM/CAE一体化技术、三维设计技术、ERP和I-M3等管理系统技术以及高速加工、快速成型、虚拟仿真及网络技术等许多高新技术,不少企业已提出了“生产专业化、产品品牌化、企业现代化、市场国际化”等企业发展战略。通过了各种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一年比一年多。
四、规模经济产生效益,模具集群生产发展迅速。
在“小而精专”的专业化不断发展的同时,近年来,规模效应已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除了把企业做强做大,使规模经济产生效益之外,模具集群生产也不断显示其优越性,因而“模具城”、“模具园区”、“模具生产基地”等各种集群生产形式在全国迅速发展。现在年产1亿元以上模具的企业全国已有40多个,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有20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模具城”已有10来个,正在建设或正在筹建的还有10多个。这些模具集聚生产基地的建设,对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