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捐杂税铸就家电连锁零售行业表面繁荣
互联网 06-10-31 阅读数:
王元(化名)是某彩电公司的销售经理,**近工作颇为烦心。由于公司没有自建渠道,因此必须借助于零售商的销售渠道,王先生向记者抱怨,“家电如果想进入卖场,这买路钱可不能少交。”
从进店费开始,“5万块钱的进店费是**低的标准”,根据卖场内位置的不同,进店费的价码也不一样,“在5万-15万之间”。在卖场内挑选一个好的展台有利于突显公司产品,在销售压力不断增加的今天,出手大方的厂家一砸十几万在进店费中也稀松平常。
进店费只是万里长征的**步,接着每个单品还要单独缴费,王先生表示“缴费标准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这些都是需要与卖场慢慢谈。”
“除此之外,还有店庆费、节庆费、促销费、返点费,隔三岔五地向卖场交费,本来利润就不高,可是不跟风又不行,”王先生叫苦不迭。
财务报表上的秘密
供应商被各种各样的费用压得透不过气来,与此同时,国内两大家电连锁企业国美和苏宁行情却不断看涨。
8月份国美电器颁布的2006年中期财报中,形式一片大好,上半年净利润为466,842,000元。但仔细分析,却疑窦丛生。主营业务利润为1,155,854,000元,三大费用(营销费用、管理费用、财务支出等)共计为1,178,771,000元,在财务报表上主营业务利润不抵费用支出是什么意思?亏损。是什么让国美扭亏为盈,而且赢利不菲?我们可以看到,在财报上赫然写着:其它收入:487,504,000元。
在苏宁上个季度的财报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上个季度苏宁的净利润为257,009,335元,主营业务利润为1,038,070,447元,而它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共计1,240,894,085元,同样是费用支出大于主营业务利润,相同的还有“其它业务利润”:607,525,098元。
什么是“其它收入”?
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财务人士支出,所谓的其它收入,就是品类繁多的“零售业的苛捐杂税”。国美和苏宁只是冰山一角,很多零售商,无论是超市还是连锁卖场都有自己的灰色收入,他们利用卖场巧立名目,向供应商不断的摊派各种费用,如过节费、店庆费、促销费、堆头费、端架费等等。
该人士指出,“其它收入”中还包括一类“类金融收入”,“零售商通过延期付款(一般是3个月)、滚动压批等方式,占用现金流。规模带来利润的效应非常明显,因为大型的零售连锁店,每天资金流转不下亿元,这将使他们获得的周期性无成本的短期融资,或投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或通过变相手段转做他用。”
从近几年的财报中可以看出,“其它收入”增长迅速,其增长率远远超过了主营业务利润的增长率。04年到05年,国美的主营业务利润增长了83.6%,而其它收入增长了103.3%。同时期内,苏宁的主营业务利润增长了74.4%,而其它收入增长了152.1%,增长率是前者的两倍还多。
零售业的繁荣
零售商挤压供应商的利润已经不是秘密了。8月份,上海商情信息中心发布的《2006年度供应商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供应商普遍认为大卖场乱收费现象严重,特别是对中外连锁企业的综合满意度偏低。
据统计,中国零售上市公司其他业务利润占营业利润、净利润平均值分别达到97%和125%。这个数据说明如果没有其它业务利润,零售商依靠出厂价和建议零售价之间的差价赚取的主营业务利润实际上是亏损的。
在零售商繁荣的背后,这笔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0月11日出炉了2006胡润百富榜,蝉联两届首富的鹏润投资集团主席黄光裕(国美电器董事长)今年以200亿名列榜眼,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以65亿排名第20位,新华都实业集团董事长陈发树身价48亿位列38名,以此为代表的零售业表现不俗,上榜人数占百富榜4.8%,超过能源、金融等行业,成为催生富豪的丰田沃土。
管制无力
规模庞大的零售商成了整个产业链的控制者,这是一个庞大的销售帝国。零售商乱收费的现象是我国商业流通领域的一大痼疾。
北京市政府早在2004年就颁布了《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进货交易行为规范(试行)》,其中规定“零售商不得借新店开业、店庆、节日庆典等名义向供货商强行索取赞助费用;不得重复设置或变相设置收费项目;禁止在合同以外强行收取与供货商业务无直接关联的费用等”。
然而,效果并不明显。
去年年底,国家商务部为了规范零售企业和供货商的行为,也出台了《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除了以上关于收费的规定外,更详细地规定了零售商以购销方式销售商品的,应当在收货后10日内支付货款;对快速消费品,应当在收货后45日内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对其他商品,双方可以约定支付货款期限,但支付期限不得长于收货后75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寄予厚望的意见稿却被搁置,执行时间遥遥无期。
在一个健康的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应该受到监管。特别是在商业流通领域,社会产品供大于求的形势导致了渠道的强势地位。
对于还没有提上日程表的《管理办法》,王先生表示,“监管的缺位,给零售商的不规范操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长此以往,必将导致零售业生态环境的恶化。零售商如何与供应商形成良性的博弈,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