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佛山——区域经济一体化催生的第六大城市
互联网 06-10-30 阅读数:
四年过去了,大佛山的整合运动似乎已无争议,人们关注的焦点开始聚集于区域一体化后,如何通过新的区域规划,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产业大整合等,探索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新路子。 这曾是一场震惊广东省、乃至全国的“蛇吞象式”的“造城运动”:佛山一口气吞下了顺德、南海、高明、三水等多个“小巨人”;城市在一夜之间扩容50倍;一个原本市区面积排名全国**小的地级市,一跃成为面积排行第六的大城市——仅次于重庆、武汉、上海、北京、天津;而这场“造城运动”的总耗资更是高达1929亿元…… 现在,四年过去了,大佛山的整合运动似乎已无争议,人们关注的焦点开始聚集于区域一体化后,如何通过新的区域规划,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产业大整合等,探索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新路子。
四年前,佛山这个市区面积仅为77平方公里、曾被戏称为“佛山镇”的地级市在寻求更大生存空间的路口上,一口气吞下了顺德、南海、高明、三水这样的“小巨人”,完成了广东省乃至新中国历史上都颇具影响的行政区划调整。
这场在政府强力推动下的造城运动,曾经招致不解和疑惑。四年后,新佛山整合褒贬不一的喧嚣似乎已归于平静,但新佛山区划调整的范例意义并没有就此消失。
四年前的那场“造城运动”
佛山,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素有“广纱中心”,“南国陶都”,“岭南药材发祥地”的美誉。佛山原名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 明清时,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
200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佛山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实行市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个区的行政管理新体制。
2003年1月,佛山市委在市委小礼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正式撤销原来代管的四个县级市和两个区,重组市辖的五个区。
于是,这个城市“一夜之间扩容50倍”——佛山市区面积由77平方公里扩大到3800多平方公里,一个原来全国市区面积**小的地级市,变为市区面积排行第六的城市——仅次于重庆、武汉、上海、北京、天津。
毫无疑问,这是佛山历史上五千年未有之大手笔、大变局。佛山市发改局局长罗悦棠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时光飞逝,行政区域调整之后的新佛山已走过四年。从佛山到新佛山的定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新佛山被赋予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这四大历史定位。”
在新佛山组建之后,一场规模浩大的“造城”工程开始了。
2003年5月,佛山市“两会”期间,广东省委常委、佛山市委书记黄龙云提出要在未来十年内,进行组团式城市发展,建设“2+5”城市组团。实际上,黄云龙所称的“2+5”城市组团,即建设2个100万人口以上、5个30-50万人口的新城区,即中心组团和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据了解,这场城市规划历史上空前的构想,总耗资将高达1929亿元,其中包括交通干线路网工程、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生态环保工程、能源工程、水利工程、现代化组团式城市建设工程、工业园区工程、科教文卫工程、信息化工程和省运会工程等在内的**建设工程。
有学者指出,从硬件上说,建设大佛山并不困难:城建、交通、环保、金融、商业等指标一旦上了规模,就具备了大都市的外在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提炼城市内在的“精气神”,这需要比十年更为长久的时间。
“蛇吞象”争议已平息
事实上,这场“蛇吞象”的区划调整自从缘起就充满争议。虽时至今日,争议逐渐消弭,但人们都无法否认,四年前的那次区划调整,五个区之间经济总量的差距曾成为纷争的起点。作为广东“四小虎”中“二虎”的南海、顺德被佛山“蛇吞象”,而其命运更是降“市”为“区”,这让不少曾经的南海人和顺德人感到失落。
因为身为“广东四小虎”成员的顺德、南海作为县级市时已制定了自己的各种规划,区划调整后,如何在服从佛山发展大方向的基础上保持原本的有利定位,成为了一个十分微妙的问题。
四年过去了,从当年的不理解到如今变得释然。佛山市南海区区长李贻伟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就南海区而言,如果到现在还看不清楚,还对区域调整有争议,那肯定不是主流的观点。我们已经非常明确地认识到自身在整个新佛山中的定位。在新佛山整合之后,可以说南海的发展态势非常好,在未来会更加好。”
也有不少企业谈到了新佛山整合之后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美的集团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黄晓明就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新佛山整合之后,收费站撤销了,我们的通路打开了,市场做大了,没有什么不好的。”
区域一体化从撤并收费站开始
据了解,在撤并之前,佛山辖区内共有43座收费站,多设在五城区交界处,**密的相距不到两公里。佛山市交通局局长卢立湃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撤并收费站,是区划调整后佛山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一大动作。”
2003年3月,也就是区划调整两个月后,佛山市就果断地撤并了辖区内的28个收费站,只留下与周边城市相邻的15个收费站。
卢立湃认为:“撤并收费站不但让关卡少了,更重要的是让建设现代化的佛山大交通成为了现实,这对于促进佛山城乡一体化,推动新佛山整体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深远意义。”
目前,佛山正加快建设“五纵九横二环”主干线公路交通网,即将通车的“一环”城际快速干线也将成为佛山的七个组团、佛山与广州间的重要通道。
除了交通,佛山市还采取了简政放权。2003年1月5日,区划调整消息宣布的第18天,佛山市政府公布了《关于向市辖区下放行政管理事项(**批)的决定》,将189项审批核准事项和日常管理事项下放给区政府。
管辖权曾让地级市佛山与其代管的县级市顺德、南海、三水、高明之间关系十分微妙,区划调整后,佛山市大胆地实行了经济发展重心下移、管理权下移的新思路,短短的半年间,佛山市分三批共下放了299项行政管理事项,市一级职能部门行使的行政管理事项仅余41项。
事实上,这些努力是为了实现一个更为远大的新佛山整体革新——产业升级转移——为一个统一高效的新佛山市场作充分的准备。
罗悦棠认为:“佛山行政区划调整后,政府部门**出手整合原来各自发展、分布无序的区域产业资源,实现这一目标,也是调整佛山行政区划的根本目的。”
区域一体化的核心是产业转移
目前,禅城、南海、顺德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和民族品牌,与国际大企业已经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升级,从而有了产业转移的需要。
毫无疑问,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佛山市禅城、南海、顺德也丧失了土地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从长远来看,高能耗、污染大的传统工业产业越来越不适合放置在新佛山的“心脏部位”。
相比之下,三水、高明具有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优势,工业也具备了一定规模,如果承接禅城、南海、顺德的产业转移,不仅其本身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机遇,而且为各区企业发展拓宽空间。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分工协作是抢得本土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契机的关键,有助于区域经济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位于禅城区的广东兴发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该公司董事长罗苏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几年来,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致力于环境保护、降低能耗方面的工作,为了还佛山市区一片蓝天,我们把工厂都搬出去了。”据了解,兴发集团在佛山市三水区中心工业园区投资的工业铝型材生产基地现已动工。
实际上,新佛山的整合和产业调整,不但给三水、高明带来发展第二产业的“春天”,更让粤中地区做活了棋,这也体现了粤中地区更好地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产业转移的重要决策。
云浮市作为粤中地区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城市,主动愿意把握住新佛山整合后所带来的产业调整的良机。云浮市委副书记、市长欧真志就曾表示:“云浮市要主动承接佛山产业转移,促进云浮市经济新发展,”并多次组织考察团前往佛山考察。
在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不仅给有待开发地区一次机遇,更让新佛山的“心脏地带”有了更为清晰的定位。
据了解,一场“自上而下”式的佛山市、区、镇区划调整已经在近期全面完成。在新佛山的规划中,东南部地区注重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西北部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建设、园区经济。
在这样的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石湾-陶瓷”、“乐从-家具”、“盐步-内衣”、“陈村-花卉”的特色产业集群经济将更加明显。一些夕阳产业、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和项目则被果断淘汰和转移。
罗悦棠认为:“产业调整逐渐凸现出清晰的新佛山整体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家电、机械装备、纺织、家具等主导产业,重点提升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打造区域品牌。依托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运用会展经济的聚合和推广功能,支撑区域主导产业成长。”
据了解,在新佛山整合之后,7大重点工业园区显示出佛山产业集群特色之外,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经济增长点崭露头角:松下、本田、杜邦等世界500强纷纷入驻佛山。
罗悦棠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区划调整前,佛山辖区内有各类园区近90个,经过整合,现在佛山的7大重点工业园区、26个专业镇及若干个专业市场形成了新的发展合力,家电、陶瓷、纺织、光机电一体化、汽配、金属材料加工等产业有力地支撑着佛山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