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管好品牌资产
互联网 06-10-30 阅读数:
管好品牌资产 重整业务体系 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并购:TCL收购汤姆逊、联想收购IBM、明基收购西门子等等。从中国企业成长的角度来讲,选择收购这种快速成长的方式无可厚非,但从收购后的实际运营来看却并不乐观,中国企业收购的对象不再是大的品牌资产,而成为大的问题。这就令我们不得不对品牌资产管理的命题进行重新定义和审视。
回顾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几乎是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偌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成为企业美梦的温床。但随着跨国品牌对中国市场的蚕食鲸吞,中国企业不得不踏上“狼变”的征程,开始大规模的并购海外被跨国企业甩掉的包袱,面对前所未有的品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显得措手不及,这说明中国企业对于品牌资产管理的思考还处在初级阶段。
业务体系是企业有效管理品牌资产的内在驱动力。在这种驱动下,企业的既有资产就能形成一种消费担保,但如果企业丧失持续创造有竞争力价值的能力,这种担保就会弱化并**终消失,企业的信用体系就会被彻底打破。所以对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而言,针对被收购的品牌资产管理**核心的就是不断的完善企业业务体系、重整业务体系,只要有了强大的内在造血功能,才能有效地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价值判断,从而形成稳固的信用体系。
消费者作为品牌信用的惟一使用对象,是品牌资产管理的终极目标。“中国式”海外的收购只是进行了收购本身,它没有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和产品价值,也就没有增加企业的信用增值。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传播体系也徒劳无功。因为品牌并不是传播体系,收购所带来的广泛传播并不能带来消费者对品牌的“信用增值”,因为**终打动消费者的还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说到底,传播体系仅是在信用的基本面和意识面的一种告知手段。也就是说,只要有了信用体系中的“创造中资产”,通过准确、有效的传播之后,才能增加“既有资产”,反之,如果没有“创造中资产”的增值,单凭传播是徒劳无功的。
所以,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步伐是否应该停止不具有讨论的意义,因为海外收购是企业组织商业运作的方式之一,如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收购之路永远不会停止,收购本身是没有错的,关键是在收购之后如何有效的管理收购的资产。品牌不是空中楼阁,而需要实实在在的业务体系的支撑,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给自己的信用“银行”里存钱,才能维护并放大被收购的品牌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