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建绿”背后的权力美学

互联网 06-10-27  阅读数:

现在有的城市绿化建设中存在“高价建绿”的不良倾向,高价购买大树古树,动辄几万元、十几万元,保证不了成活率,造成巨额的资金和生态浪费。仇保兴表示,要坚决制止这种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的做法。坚持只用对的、不用贵的,多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明显的乡土树种,要用**少的钱,建更多的绿。有关“形象工程”、“献礼工程”以及各种比拼“世界**高楼”、“亚洲**大校门”,媒体和民众的挞伐之声不绝于耳。然而这些浪费财力物力的举措,不但丝毫没有终止的迹象,反而不断繁殖扩散和变异,甚至渗透到各个村落和小镇。不久前,安徽省巢湖市为一株野牡丹就耗资近百万元举办节日。为建设新农村,福建某县要求村民举债建别墅。令人惊诧的是,这些“劳民伤财”的行为甚至打着为民办实事的口号。 &nbsp;<br>&nbsp;<br>    “高价建绿”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强大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威权。学者朱大可在《权力美学的三种标本》中写道,这场城市化运动,省略了公民投票、专家评审、议院批准程序、民事诉讼和艰难募集资金的过程,以低廉的征地、材料和时间成本,粗暴地制造出城市变脸的奇迹。“官员是诡异的魔法师,而权力则是‘点石成金’的魔杖。”也难怪有人说,我们的确创造了奇迹,但在这种奇迹背后能看见的只是强大的权力。 &nbsp;<br>&nbsp;<br>    用朱大可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权力美学”。它试图让民众接受这样的理念:大尺度、大体量和大景观。“权力美学可以炫耀权力和资本的存在,但却与公民的幸福风马牛不相及。” &nbsp;<br>&nbsp;<br>    据估计,仅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一项,从1987年到2002年,各级地方政府就从农民手中获得的土地净价收益1.42万亿元以上。这是一种对农民赤裸裸的掠夺。此外,地方政府凭借行政权力的融资行为,也挤占了其他的投资资金,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大了金融风险。 &nbsp;<br>&nbsp;<br>    景观灯亮起来了,树木绿起来了,人民走在宽敞的大道上,似乎觉得政府办了不少实事。其实,这是一种“财政幻觉”:纳税人只看到公共支出所带来的利益,却没有看到相应的成本。 &nbsp;<br>&nbsp;<br>    幻觉终有醒来的一天,终会暴露出市政建设只重其表、不重其里的弊病,正如百姓看不起病、读不起书、买不起房、养不起老,这种“财政幻觉”就会像泡沫一样一触即破。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