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丘陵山地崛起“竹材大走廊”
互联网 06-10-16 阅读数:
苏南丘陵山地崛起“竹材大走廊” 万里长江横穿江苏东西418公里,这段长期波澜不惊的3.9万平方公里流域南岸丘林山地的“百年竹材商埠”,如今在新一轮沿江开发中重现生机,快速成长为一条吸引全球客商纷至沓来的黄金竹材长廊。南林大竹类研究所所长丁雨龙教授日前精彩点评道:“随着禁伐原始林之后以竹代木呼声的高涨,在全国10多个毛竹产区中,苏南人**早抓住了前所未有的竹材发展机遇,短短几年就完成了由资源型利用向产业型开发的转变,年产竹材5000多万根、竹地板200多万平方米、竹装饰材30多亿元,其中出口近15亿元。这里已成为我国**大的竹材加工集散中心和出口基地”。
生态环保,拉近“竹木距离” 在经济大潮中创造了无数宝贵经验的苏南人,如今又从重视生态环保中拉近了“竹木距离”。苏南2200多万亩丘林山地竹林中生长了200多种毛竹,当地原有的1200多家竹材加工小厂可谓散兵游勇,守着“竹海”长期“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自前几年江苏省提出科技兴竹,并依照苏北意杨产业化成功经验发展苏南竹材产业之后,无锡宜兴、常州溧阳、南京高淳等竹乡相继崛起,与10多个市县竹材工业园联缀成了苏南竹材业新形象。初露端倪的常州竹业科技示范园,从2002年列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后,与南林大和中国竹研所等技术依托单位紧密合作,在已有成熟技术上,研发出56项高端新技术,向整个竹乡推广后,已取得了数十亿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建立了“中国竹业网”,开始了国际化运作,去年向荷兰和英美等国出口竹材达5.3亿元,今年前九个月又创造了同比增长27.3%的业绩。这里的多位竹材老板向笔者坦言,他们能做大企业多亏了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全程服务,象“南林大”专门为他们组建了支撑学科群和科研基地,已研发了50多种新工艺、新产品,其中10多项还荣获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奖,有6个新品还获得了国家和省市的名牌产品称号。 青青翠竹拓开了苏南竹材业的喜人前景,竞相研发的高科技含量且极具前瞻性的竹材新品,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而规范的竞争市场又成为生态环保型竹材科研成果得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无锡宜兴从实现加工量与可供给量之间的平衡出发,采取市场调节手段,科学整合资源,种采并举捧红了“生态名片”。近两年,新建成片竹林54万亩,占苏南总量的一半多;清理掉粗加工小企业543家,使深加工企业上升到73%;招商选资建起了年交易额上亿元的大市场;还建起了中外闻名的竹地板群落,年消耗毛竹450万担,产量达85万立方米,居全国同行之首;竹线条、竹贴面板产销量均一路攀升,今年前九个月出口量比去年同期猛增37%。原来80%的终端产品是附加值低的竹片、竹帘、竹篱、竹编等,因难以出手使家家户户积存很多;如今在“茗岭”、“弘业”等年加工10万立方米以上的生态型现代化工厂里,被高新专利技术加工成了高档竹地板、竹集装箱板和车箱板等,就变成了市场紧俏货,身价提升10—30倍。笔者走进“茗岭”竹业园,扑面而来的便是一幅由竹林——毛竹——竹板——细竹工板——竹地板——密度板构成的循环链美景图,这里的竹林资源、竹材原料和加工下脚料实现了内部循环。园区到处郁郁葱葱,一株株挺拔的毛竹带来了成片成片的绿色,源源不断地提供毛竹原料给区内工厂,生产的专利竹地板“炙手可热”,出口卖到每平方米20美元,老外特别青睐其高品质和自然弹性。令人开眼的是,“弘业”将原来堆积如山的加工下脚货、枝桠竹材、间伐竹材等废料,经机器粉碎加工成密度板,副产品竹浆则被迅速输送到其它企业做原料造纸、生产化肥等,厂区非常整洁漂亮,全然没有了往日成堆废弃物没法处理的尴尬。现在该集团六成的效益来自循环经济,已净增3.8亿元。其整合上下游竹材资源,配套衍生产品竹木复合地板,采用了先进的侧压炭化新工艺,使产品更为环保,醉倒了无数日益个性化追求的客户。现在,园区一头连着国际市场,70%的竹材外销日本和韩国;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使毛竹身价倍增。苏州还以“经济时空”改变“地理距离”,先后把54家规模竹业企业整合成13家集团公司,并建立了功能完善的高效园林竹业协会,保障集团之间合作、协调和自律,齐心协力打造“生态竹材名片”,吸引外资近7亿元,使6家“大体量”外企接踵而至,为这张名片层层叠加了“含金量”,已为“香山”能工巧匠在海外承建的30多座“中国园林”工程配套供应竹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中国竹材的杰出代表。
碰撞商机,赢得“点竹成金” 市场需要与企业发展碰撞出了苏南竹材业腾飞的新景观,而商机又确确实实在这个**佳结合点上。精明的苏南人采用短平快策略,适时掘得了“**桶金”,收到了“点竹成金”的高附加值。苏南各地相继清理整顿了竹材业,用高强度整合来“正名”,重塑新形象。独占鳌头的无锡市对1320多家无证无照、产品质量低劣、加工设备简陋的企业“亮剑”,坚决予以“关停并转”;鼓励和扶持通过合伙、合股、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发展了142家“补链”优势企业;技改引进先进设备410多台套,新增循环经济效益1.7亿多元;并在主要竹林区建起了3个专业市场,创办了竹业研发中心和相关职业学院。笔者在宜兴看到,经过一年多的“高强度”整合,取缔了浪费资源的134家从事初级加工的小作坊,172家具有“链接性”企业不再是散兵游勇,已抱团组建了商会,以资产为纽带进行多元化重组,上下游合理配套,环环紧扣,对后续高附加值产品则面向国际“补链”引资,15家外企相继落户,引资额超过了4亿元。竹协会陈会长兴奋地告诉笔者:“这两年通过科技嫁接,使竹业循环大提速,今年比去年同期节约竹资源近三成,而经济效益不降反增,多创利润840多万元,废物的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去年以来,以木地板为代表的进口木材价格一涨再涨,苏南竹材业视其为难得好商机,争相抢夺进口木材流失的市场。无锡三管齐下,一是煞费苦心地按品种组建销售联盟,并统一“游戏规则”,使市场推广成本下降近一半,效果增加几倍;二是突出培植“单打冠军”,竹地板占领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竹窗帘100%外销欧美和中东等20多个国家,竹板材从不足2万平方米跃升到60多万平方米;三是积聚后发优势,先后论证新上了4个以竹代木的千万元大项目,产品虽未正式上市,仅试销就赢得了近亿元的订单。,常州紧步后尘,其主打产品多层竹板、阻燃竹板、防水竹板在浦东、北汽、大港等工程相继中标,还远销海外15个国家,今年已实现销售13.2亿元。镇江也不甘落后,培育专门做胶合板、模板、造纸的“定向”竹林,还引种同样速生的南亚竹等,既保持了生物多样性,使未来的苏南生态发展更平衡;又使所生产的竹材品质更为优越,使同行短期内难以逾越。 叫响品牌,托举“朝阳产业” 纵观国内竹材市场上演的悲喜剧,黯然撤离黄金商圈,一边每月上百户强势品牌大举攻城略地。精明的苏南人看准这个市场推崇品牌做出的修正,毅然投身市场漩涡之中,像唱盘的唱针一样跟着轨迹叫响品牌,托举起竹材“朝阳产业”。 “发展品牌可救竹材企业的命”、“做大品牌才是师傅”等一语中的朴素话是笔者采访中听得**多的新理念。金秋九月的苏南国际竹材交易会可谓盛况空前,绚丽多姿的全球竹材文化在此荟萃,“香山”、“高淳”、“茗岭”、“弘业”、“兴立”、“顺昌”等苏南竹材名品格外引人注目,不仅抢到了近6.3亿元订单的“大蛋糕”,还不失时机地谈成了13个项目高达7.9亿元的合作意向,一时被业界传为佳话。苏南竹材业每年10多场不同主题的名品会展总是硕果累累,已使130多家外企“落地生根”,每年新增产值、利润、税收都在20%左右。 充当急先锋的“宜兴”用20多个高科技新品“众星捧月”般地展示品牌,红红火火地开展“以牌引牌”,不仅吸引住23个“过江龙”名牌厂家安家,还引诱来2个“过海狼”世界名牌筑巢穴,与“地头蛇”合资的大企业就有4家。像中外合资的“兴立”,中日合资的“弘业”,中马合资的“东马”、“顺昌”,在带来成熟的自有品牌同时,还带来了上百户上下游配套企业,衍生新产品多达35个,成为竹材产业链中的重要“链接”环节,也使当地竹材经济步入了可持续循环发展的轨道,拳头产品竹地板的6大系列新品已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今年前九个月的销量超过了35万立方米。难分伯仲的“溧阳”、“高淳”不约而同地以竹业科技园、工业园为载体,吸引20多家“大体量”名牌企业来“跑马圈地”,形成了农户+基地+工厂+市场的一条龙产业链,并通过路牌、报刊、电视等多种媒介集中展示古老竹乡大品牌,请客户来评功摆好,已净增效益17.2亿元。 笔者注意到,苏南竹乡各地政府都在不断地推进竹材产业的发展。“要致富,种毛竹,做竹材”是这里叫得**响的口号,宜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加快竹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抓好竹产业布局规划,并改革竹业产权制度,实行全社会办竹业。像茗岭镇别出心裁地倾力打造“名竹茗岭”这个全国**无二的集镇品牌,构筑起年产100万担毛竹、100家**企业的“双百名片”,让茗岭人在家见竹材,出门见竹景,上班干竹活,惹得一批颇有影响的绿色竹企入驻,形成了“群雄争霸”的独特“盆地效应”,实现了竹资源利用的**大化。金坛县则加快竹业集团化进程,各乡整体连动,集中造势,齐心合力创名牌,向集约化产业经营方向发展。连烧了三把火,一是让不创自主品牌,专为“他人做嫁衣”的7家企业脱离“雇主”单干,叫响自己的品牌;二是将21家“孤军奋战”的小企业改制为7个联合体,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三是组建行业协会,将企业统编为“联合舰队”,共守“游戏规则”。句容县政府还煞费苦心地牵头办会展,以红色主题游“搭台唱戏”,让竹材品牌走出本土。并在竹材品质上求突破,加大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一大批老产品得到了“脱胎换骨”提升。各种新颖先进的技术让笔者大开眼界,“除甲醛技术”、“防变形技术”、“胶层浸渍剥离技术”等,单专利技术就有70多项,大大增强了句容竹材的市场竞争力。这里的工厂门前两股车流往来不息,一路是各地客户的提货车,一路是外出拉毛竹的采购车。据介绍,现在生意好,毛竹原料不够用了,不外出采购肯定要“闹竹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