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出口首超内销规模化扩张到尽头

互联网 06-10-12  阅读数:

 在行业充分竞争的环境下,空调市场正呈现四大特征:本土品牌向高端转型;寡头垄断形态初显;产品竞争走向差异化;高端转型带动服务大战升级

  2006冷冻年度中国空调行业总销量出现小幅度下滑,由2005冷冻年度的5280万台下降为5267万台,与此同时,2006冷冻年度行业出口首次超过内销,结构比达到53%。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空调行业总体产能已突破1.2亿台,而全球市场对中国家用空调的整体需求量在5200万台左右,市场已经是供大于求,若继续无限制地扩充产能,单位生产成本将开始升高,行业将陷入规模不经济阶段。这是记者从北京赛诺市场研究公司、《电器》杂志社和中国电子报联合发布的《2006冷冻年度中国空调业白皮书》中了解到的信息。

  《白皮书》分析国内市场下滑的主要原因有:国内家用空调一二级市场已近于饱和,三四级市场的开拓又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出现了结构性断层。此外,宏观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打压必然会波及家用空调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市场的新增需求;家用中央空调在城市新开楼盘中的推广也正在逐步挤占传统家用空调的市场;台风的频频登陆也在天气因素上对国内空调的销售造成不利影响。

  在行业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原来的规模竞争和价格竞争已经走到尽头,空调市场正在呈现新的特征:

  本土品牌向高端转型2006冷冻年度家用空调市场的一大亮点就是,国内品牌开始摒弃价格大战而注重技术、质量和服务上的深层次的竞争,纷纷转战高端。据赛诺评估数据显示,2006冷冻年度内销市场各主流冷量段空调的均价都有明显上涨,总体市场均价比2005冷年上升了10.4%。

  价格的提升实际也是企业向高端转型的一大表征,赛诺分布在全国175个城市2300家商场网点的监测数据显示,2006冷年高端空调市场国产品牌的占有率同比上升了5个百分点,与外资品牌已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寡头垄断形态初显

  赛诺评估数据显示,在国内市场销量的占有率上,主力品牌与其他品牌之间的差距逐年扩大,前三位品牌合计市场份额由2003冷年的34.6%上升至2006冷年的55.8%,而前十位品牌的合计份额在此3年间上升了近17个百分点,达到85.1%,已形成寡头优势。

  《白皮书》分析认为,前十位品牌空调集中度提高的**大原因在于,主流品牌较快的中高端战略转型以及营销、策略、渠道等各项策略的及时转变与跟进,如奥克斯优质平价的产品定位、松下推行的差异化营销策略、新科集中性市场营销策略等。

  与上述**企业的强势相对应的是,传统二线品牌喜忧参半,中小品牌阵营进一步萎缩。在内销市场,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以至于不得不收缩防线,采取集中性市场策略,成为区域性品牌。

  产品竞争走向差异化

  值得欣喜的是,2006冷冻年度各主流空调厂家纷纷加大了差异化产品的研发力度,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新产品。

  **为明显的表现就在于,各厂家在健康附加技术上均拥有了各自代表性的产品,如海尔的"鲜风宝"、志高"三超王"、TCL"钛金空调"等。目前健康技术有三类技术比较流行:一是触媒型空气净化,包括光触媒、冷触媒等;二是离子净化型;三是换新风技术,通过室内外空气互换,整体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除了健康技术之外,各主流空调厂家也纷纷在节能技术上投入精力。如海尔的"鲜风宝"、志高"三超王"、T CL"钛金空调"等均是如此。

  高端转型带动服务大战升级

  《白皮书》认为,2006冷冻年度各主流空调厂家已经把售后服务提升到品牌战略的高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厂家的售后服务坚持把服务承诺作为着力点,例如海尔推出了颇具特色"无泥水钻"安装、格力首推空调安装监督制度、志高力推"零配件终生免费更换"等等。

  当然真正体现空调厂家在服务领域竞争升级的还要属各项标准的出台。2006冷冻年度,各项空调售后服务的相关行业标准纷纷登场,业内各大主流企业已经开始更多地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来。《白皮书》认为,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标准化可以成为挤压竞争对手、占领市场的重要武器,主导一个已经得到市场和消费者广泛认可的行业标准也意味着得到了竞争上不可替代的优势。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