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福建陶瓷产业 破茧化蝶寻求发展新空间
互联网 06-10-11 阅读数:
【前言】:福建建陶业在国内几大陶瓷产区中区域特色**为明显。早在上世纪80年代,福建外墙砖就蜚声中外,继而引发了各地纷纷大上外墙砖生产线的一股热潮。然而,近年来,随着各大区域版块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福建的陶瓷业出现了两大动向:一是外墙砖优势更加明显,国内其它产区外墙砖产能不断下滑,与福建的差距不断拉大;二是不少福建企业或经销商,携资本在外地投资办厂,依靠市场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成为陶瓷行业的新生力量,深刻影响着几大产区的产业结构。 外墙市场一马当先
福建陶瓷的发展史可追溯至距今1700多年前的历史,是我国的陶瓷发源地之一;而现代陶瓷业的发展,则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起。
当时正是各类商品紧缺的时代,只要生产得出来,就卖得出去。于是,福建产建筑陶瓷一度在国内市场上所向披靡。至上世纪90年代,福建陶瓷红极一时,后来逐渐淡出市场的汇源、东方、万通、中辉、新盛、美亚等建陶集团企业,便是那个时期的代表。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福建陶瓷开始遇到困境。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看到陶瓷业有利可图,争先恐后地开办陶瓷厂,一段时间内福建出现了上千家陶企,造成空前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企业的竞争又都是同质化的竞争,从产品到管理再到营销都极其相似,大规模的价格战随即爆发。
与此同时,由于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福建陶企的盲目扩张造成了严重供过于求的不良局面。这造就了当时一句极为经典的话:"福建陶企仓库积压的产品,足够国内市场消费十年"。于是一场行业大"洗牌"来临。
大洗牌后,福建陶企变得更加理性地去看待发展,更多的企业把目光盯在外墙砖这一利润虽然相对较低、国内竞争对手少的领域,从而迎来新的发展时代。
虽然目前福建陶瓷企业不断携资本前往佛山投资办厂,但福建外墙砖仍旧在市场上独树一帜,一马当先,保持着无可比拟的区域优势。
品牌意识日益增强
在中国建陶行业,有一个怪现象,那就是拥有驰名品牌数量**多的产区不是品牌云集的佛山,而是福建。在今年申报中国名牌的37家建筑陶瓷企业名单中,福建企业就有9家,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一,这是以往不多见的,从中可看出福建陶瓷企业的品牌意识普遍增强。
虽然福建建陶行业至今没有一个中国名牌,但福建人崛起的品牌意识却比任何产区都来得强烈。"中国名牌,应该向产区倾斜。"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国良在同场合表达了自己的上述观点。他认为,各陶瓷产区因情况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福建的外墙砖可以说是全国**,但因其使用特点,从销量看,是无法与佛山、山东的地砖和内墙砖相比的。而中国名牌的评选却有个硬性的销售额的标准,这对生产外墙砖的企业似乎显然不够公平。他强调,中国名牌的评选更应注重质量,如果单方面产量,是不合理的,也容易造成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产生。
"中国名牌是稀有资源,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要强调质,也要有量,但不要唯量。"另一位福建大型建陶企业的老板表达了上述观点。他告诉记者,他们在申报中国名牌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但因几平方米外墙砖才抵得上平方米抛光砖,附加值低,因此很难与抛光砖生产企业相比,中国名牌的评选标准应根据行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佛山陶瓷业进行区域品牌标志的评选活动,也在福建陶瓷业引起了较大反响。中国地砖的主要生产基地设在佛山,佛山陶瓷代表着中国地砖的**高水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而泉州是中国外墙砖的主要生产基地,并代表着中国外墙砖的**高水平,这也是业界所公认的。佛山着力打造区域品牌的行为,深深触动了泉州陶企界人士的品牌神经。
吴国良说,品牌建设是福建陶瓷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外墙砖方面打造"泉州陶瓷"区域品牌对整个泉州陶瓷界是一件大好事。泉州很多陶瓷界的朋友一致认为,打造泉州陶瓷的区域品牌是增强泉州陶瓷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而打造泉州陶瓷区域品牌,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认为这个东风指的是政府或陶瓷协会,只有政府或陶瓷协会出面牵头才**合适,企业出面则不太恰当。"区域品牌有助于消费者对产品选择的速度。"某陶企经理认为,区域品牌在终端消费者中的影响力不可低估,泉州外墙砖因其质量及企业的服务,在消费者中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打造"泉州陶瓷"区域品牌可谓水到渠成。
编辑: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