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元核电设备\"蛋糕\"中国企业能否顺利捧走
互联网 06-09-13 阅读数:
这对于国内设备制造企业来说,是极大的机遇。”11日至12日,在哈尔滨举行的“关注国产设备,服务核电发展”研讨会上,北京核仪器厂总工程师姚秋果喜中有忧,“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内核电设备的质量乃至国产化比例,仍然是道课题和难题。”
姚秋果的喜和忧,正是眼下国内不少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复杂心态的共同写照。
按照中国核电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这意味着,从现在起,至少每年要开工2个至3个百万千瓦的核电机组。
与此同时,中国对核电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经济指标要求,上网电价要与脱硫、脱硝的火电厂的电价竞争。这使尽量采用国产设备、降低电站造价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据分析,到2020年,中国核电建设总投资将达到约3000亿元,其中设备投资约1500亿元,如果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那么摆在中国核电设备制造企业面前的,将是一个上千亿元的超级“蛋糕”。
在核工业领域,许多人将未来十多年称之为“核电发展的春天”。面对春天里的诱人“蛋糕”,中国的制造企业正在积极行动起来,苦练内功,渴望分一杯羹,并借助“核级设备”之牌,撬动更为可观的关联市场。
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范刚透露,不少设备制造厂与设计院合作开展了核级产品的试制。经严格考核和评审,目前已有80多家企业取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设计、制造资格证书。还有80多家正在申请。
哈尔滨汽轮机厂副总经理张秋鸿说,核电发展从适当到“积极”,这一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国内企业的积极性。“中国企业能否借此东风,打破大型核电汽轮机设计被国外企业垄断局面,关键在此一举。”据悉,该企业目前已承担了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汽轮机组的研制生产任务。
从全国来看,上海、哈尔滨、四川是我国核电设备的三大高地,核电设备制造力量相对集中。如今,上海已经明确提出要抢占核电装备产业的高端领域。哈尔滨和四川等地的企业也纷纷跃跃欲试,积极采取措施,迎接核电热潮的到来。
受“超级蛋糕”的诱惑,浙江省核学会负责人徐步进近年来多次鼓励浙江制造业进军这一领域。“按秦山二期的经验,非核级的设备占总设备数量的75%和设备投资的46%,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加入核电产业链条。”他建议浙江“主攻”核电辅助设备,“如风机、泵阀、电缆、仪器仪表等。”
然而,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指出,中国虽然已经确定核电发展要走自主化、国产化之路,但是核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一些关键设备和材料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