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将建热力网 数十万居民享受“冬暖夏凉”
互联网 06-09-13 阅读数:
据经营单位——德威热力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工程高温热水管从青山热电厂换热首站开始,沿电厂的高压走廊和排水明渠至武青三干道建设十路,沿建设十路至武青四干道,沿武清四干道至才盛路,沿才盛路延伸至中北路,沿中北路至中山北路、中山路,沿和平大道至积玉桥,然后直达武昌热电厂换热首站。主管道建设总长度30公里左右,预计投资2亿4千万元,两年内基本完工,2007年底形成供热能力。
据该公司技术人员介绍,将来温度就象电一样,用量分户计量。走到哪个房间,打开温度开关即可享受冷风、热气。
汉口工程供热范围20-25平房公里
据武汉市发改委负责人披露,今年,以武昌地区、汉口地区集中供热供冷工程为 代表的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工程将正式开工建设,服务区域约50—60平方公里,5万—8万人可享受“冬暖夏凉”。其中,武昌工程以武昌热电厂为热源点,供热范围可辐射徐东大街、中北路、中南路、阅马场等区域,供热范围20—30平方公里。汉口工程以汉口燃机电厂为热源点,辐射硚口工业园、汉口火车站地区、海口工业园及王家墩中央商务区部分地区,供热范围20—25平方公里。
今年,关山地区集中供热供冷工程将继续扩大服务范围。以天然气为能源的区域集中供热供冷工程将在有条件的小区实施。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和武汉新区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的示范项目年内也将启动。此外,地热式采暖制冷系统等节能工程将得到推广应用。
背景
武汉有“冷湖”效应
据气象专家介绍,武汉冬季气温低于沿江同纬度地区,“冷湖”效应明显。武汉历史上极端**低气温多次达到零下10摄氏度。但武汉因各种原因推行北方城市那种大规模地集中供暖模式显然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扶持相关产业,加强城市供暖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小区率先实现区域集中供应暖气。
市民声音
“冬天水冰冷刺骨,家里象冰窖;夏天汗流浃背”,家住武昌余家头的黄大爷这样形容70多年在汉居住的感受。
“一到夏、冬两季,我家的电费每月高达200多元;3台空调、2个取暖器、1个空调扇,家里的“调温”设备应有尽有。”家住汉阳的张小姐连连感叹。“原来一到**冷或**热时,每家每户的电器齐上阵,电荒来了,限电成了心头病。”汉口的刘女士每每提到“电荒”直摇头。
解读“冬暖夏凉”
“冬暖夏凉”工程的建设思路是:热电厂、供热中心生产出蒸汽,通过管道输送到居民小区、商业区、文化办公区的热交换站。冬天,热交换站将热蒸汽直接通过管道输往用户,达到集中供暖;夏天,热交换站内的溴化锂机组先将蒸汽变成冷气,再通过管道送往用户,达到集中供冷。
“冬暖夏凉”工程好处多
**快捷、方便、经济、节约是其显著优点,建成后将能提供管道沿线约900万平方米的供热(制冷)面积,供广大企事业单位及居民小区大约9万户居民提供全天侯24小时的生活热水。与传统的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相比,支出的费用将减少20%-50%。
缓解武汉市电力紧张的局面,建成后工程年供应热能相当于一座25MW发电厂全年满负荷运行。
在环境保护方面,它可以大量减少了空气中的粉尘、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物、有害气体的排放。据数据统计,它每年可以减少29.35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当于109辆1.8排量的汽车每公里的排放量。工程实施后它将取代一批燃煤锅炉,节省大量的燃煤,同时也减少了燃煤、灰渣在装卸、运输过程中对城市环境污染和交通的影响。
另外在集中供热(制冷)实施后,它所采用的热源与其它采用电、天然气、油等相比,是**经济、**无污染的热源,它不仅可大幅度降低运行费用,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电高峰的压力,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冬暖夏凉”,多种方式供您选
选择一:单户式供暖
使用天然气管道的用户,可使用燃气壁炉。市民到天然气公司办理申请业务。它可供暖又可提供生活热水,用多少付多少。
燃气壁挂炉可选择地暖或者暖气片的方式作为热传导媒介。由于各款壁炉的热值不同,每小时耗气量(天然气)约为0.6——1.1立方米。
收费标准:可根据需要自行调节,若每天连续使用7、8个小时,一般采暖月支出在500元左右。前期投资较高,燃气壁挂炉安装、施工大概2-3万元。
选择二:小区集中供暖
武汉部分小区烧锅炉为该小区集中供暖,前期无投入。
收费标准:每平方收取7-10元供暖费用。
劣势:费用较高,能耗高,不利于环保。
选择三:集中供暖
集中供暖采用采暖、生活热水联供系统,**在本小区建立换热站,并利用城市热网的高温热水通过管网输送到换热站,通过换热设备置换出热水,由各区水泵加压供给到住户,在户内通过小型换热设备将户内循环水换热为规定温度的热水。采用集中制造,统一输送,单户分配的方式,大大节约了管材费用,发挥 规模经济效应。 收费标准:预计每平方收取5元供暖费用。若每天连续使用12个小时一般采暖月支出在500元左右。初装费用预计每户2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