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企业抢占农村市场的形象定位与开发策略
互联网 06-05-26 阅读数:
编者按:由于陶瓷产品自身的特点及其市场的特殊性,农村市场对它的消费比例一直比较低,大约在10—15%之间。然而随着陶瓷企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市场对陶瓷制品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由于观念及思维惯性等原因,陶瓷企业一直对农村市场都显得不够重视,这不能不说是陶瓷企业值得关注的课题。
企业如何抢占县乡级农村市场系列报道(二)
陶瓷企业抢占农村市场的形象定位与开发策略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农村市场进入了复杂、模糊、多元的时期。关于农村市场的概念,除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之外,亦应包括县、县级市和中小城镇,称之为“大农村市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农村市场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后确定的。我们将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镇、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级市及小城镇规划建设较好的地区,都划入农村市场的范围,在这里,“农村市场”已不是地域上的意义,而代表了一种消费能力和层次。
产品形象的准确定位
目标市场一旦确定,商品针对这个目标市场以何种形象出现,是商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对农村市场形成的上述个性特征的认识,笔者认为,陶瓷产品在农村市场的形象定位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1)体现平民化。平民化,即贴近老百姓,与老百姓的审美、心理、习惯、信仰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容易与农民产生亲切感。
(2)突出功能化。农民实在,他所需求的商品也力求实在。因此,在宣传上要强调产品功能,取得他们的信任。
(3)求本土化。本土化,即具有地方特色,与特定的市场环境和谐统一。比如美国宝洁公司在中国的产品,就用“飘柔”、“海飞丝”、“舒肤佳”等具有浓厚中国味儿的名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开发农村市场的策略
增加农民收入是国家大政方针,并在逐步推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但企业不能等到这一市场发育成熟、农民收入提高以后再去做市场,要创造性地主动去开拓,并为“催熟”这一市场下功夫,有针对性、策略性地开发、设计产品,重视市场调查,农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从“请消费者注意”转移到“请注意消费者”上来。
1.地理性策略
亦即以经济分布状况进行市场细分的策略。我们认为,企业在进军农村市场时,**要进行区域性划分,在某一行政区域内划分出一、二、三级市场。
2.代办性策略
农村中有一种“领袖性”人物,在一定范围内有较高**度和影响力,也往往是某一产品消费的示范者,可以依托他们实行代办式销售。对“意见领袖”式的消费者,采用直效行销的方式,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获得满意之后的他们将会带动周围的消费者,成为某一品牌的使用者。
3.公益性策略
治穷先治愚,农民缺的是文化和科技。企业可举办针对农村的公益性下乡活动,如康佳集团送电影、彩电、科技的三下乡活动,就取得了良好效益。
4.低价格策略
农村消费以传统节俭型为主,价格往往成为购买商品时的首要考虑因素,有时会因价格因素牺牲掉一部分品质功能,这一点在中低收入地区尤为重要。所以投放农村市场的产品,既要适合农村的使用特点,又要在价格上走低。
5.系统性策略
开拓农村市场,重点要放在县市,以此为核心向周边辐射。企业可充分利用当地组织系统的作用,建立农村营销网络,使渠道畅通。
6.赊销性策略
对于一些生产、使用周期长的产品,可采取少量收取定金的方式赊销给农民,也算是分期付款的一种。一般来讲,农村文化即信用文化,民间借贷、交易均有这种信用文化做保障。
上述开发农村市场的策略,实质上可归结为一个大的概念,即服务策略,真正以服务农村市场为宗旨,舍此别无他途。
文/孙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