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7大建筑难题揭秘
互联网 06-05-23 阅读数:
根据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构想,国家大剧院建成后的景观如下:巨大的绿色公园内,一泓碧水环绕着椭圆形的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色调变幻莫测。歌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顶上是从建筑内部能够看到的天空。有人将建成后大剧院的外形形容为“一滴晶莹的水珠”。
然而,要把法国建筑师的作品从图纸变成现实,却并不那么容易。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大跨度达212米的钛金属覆盖只有0.44毫米厚!可见其技术难度有多大。
面对一系列的技术难点,施工者是怎样解决的呢?王争鸣介绍说,就现在的建筑水平来说,许多技术难题并不是没有方案解决,难就难在尽可能少花钱,找到**优解决方案。
难题一:超深基础施工
大剧院地基**深处达32.5米,是目前全国公共建筑中基础**深的,对防水、抗浮及支撑防护提出很高的要求。
在地基施工时为避免不断渗出的地下水影响施工,需要进行“降水”,即不停地将地下水抽走。这样一来,一个问题随之发生:不断抽取地下水,将在大剧院一带的地下形成一个“地下水漏斗”,并以其为圆心和顶点向四周扩散,由于缺少地下水的“支撑”,干燥的土壤势必会被压缩,发生沉降,并导致地基下陷。由于人民大会堂与大剧院近在咫尺,其地基将可能发生沉降,甚至还可能导致人民大会堂地面建筑出现裂缝。而这是**不允许的。
施工人员的解决方案是打造了一道达60米深的“地下连续墙”,即用混凝土从**高地下水位直到地下60米岩石层处,砌了一道密封的地下隔水墙,将地基围得严严实实,像一个巨大的“水桶”,水泵就在“水桶”里面抽水。这样,无论地基里怎么抽水,隔水墙外地下水也不会受施工影响,人民大会堂地基土壤层的地下水也就不会受到丝毫影响,难题迎刃而解。
难题二:钢网架结构
大剧院的屋顶是个椭圆大穹体,其内部骨架由钢结构焊接而成,东西轴跨度212米、南北轴跨度144米,周长达6000多米,可以将北京工人体育场整个罩住,重达6750吨,是国内建筑之**。这样一个钢网架结构的施工难度极大,对其不变形、稳定性、抗风载、抗荷载、抗震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在国内从未有过这样巨型的钢网架结构施工的经验,有些问题只能在摸索中解决。
难题三:屋面的安装
大剧院的屋面有36000平方米,主要由钛金属板和玻璃板拼装而成。钛金属强度大,耐腐蚀,且色泽好,是一种主要用于制造飞机等航空器的金属材料。屋面将由10000多块约2平方米大小的钛板拼装而成。由于安装角度总在变化,每一块钛板都是一个双曲面,面积、尺寸、曲率都不同。钛金属板的厚度只有0.44毫米,既轻且薄,如同一张薄薄的纸,因此下面必须有一个由复合材料制成的衬层,每一块衬层也将切割成与上面的钛金属板同样大小,因此这个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极大。
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这么大面积在建筑屋面使用钛金属板的。日本的建筑使用钛板的较多,这一次大剧院将委托日本的一家厂商来制作钛金属板。
难题四:快速安全撤离
国家大剧院三个剧场总共能容纳5500人左右,加上演职人员**多时达7000人,由于国家大剧院独特的设计,剧院四周被一个巨型露天水池所围,因此一旦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如何迅速将7000名观众从这个四周被水包围的“蛋壳”里安全撤离,在设计之初,就是设计师们需要解决的棘手难题。
实际上,国家大剧院的消防疏散通道**终是按1.5万人能迅速撤离的标准设计的。其中,在地下3米和7米处,各有观众疏散通道8到9处,它们从巨型水池底下穿过,直通外部广场。观众通过这些通道,能够在4分钟之内全部安全疏散,这比消防条例中规范的6分钟的时间还要短。
此外,在剧院与露天水池之间设计有一条宽达8米的环形消防通道,相当宽敞,可容纳两辆消防车并排通行,同时还留有两米宽的人行通道,消防队员可通过消防通道及时到达着火点,这样消防人员与被疏散人员可以各走各的路,互不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