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阿嘎介绍

发布时间   阅读数:120

 

   “阿嘎”在藏语中是指粘性强而色泽忧美的一种风化石,它产于西藏的一些半土半石的山包中。当我们在山上采掘“阿嘎”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山包中音通土、白灰土、红土、碎石、“阿嘎”土分层存在,有的山上也会出现单一的“阿嘎”土。“阿嘎”土分淡红、淡黄两色。“阿嘎”在藏语中的另一层意思是运用“阿嘎”材料筑造出来的屋顶或者地面,也就是运用这一材料制作出来的成品。
   重要建筑如佛殿地面“阿嘎”当铺到第三层细石上的时候用松耳石、珊瑚等宝石在“阿嘎”地面拼出图案,等“阿嘎”工序完成的时候,地面上出现宝石图案,这样的“阿嘎”地面不仅显得非同一般,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其审美价值。

   上个世纪40年代,水泥、玻璃、钢材等建筑材料未进入藏族建筑领域前,“阿嘎”作为高级建筑材料运用于西藏的寺庙、宫殿、贵族宅院等建筑,而民居建筑因其成本高不是普遍采用。“阿嘎”打制达到技术要求而且保养工作做好了,其寿命是很长的,其坚固程度也是很高的。有人发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山南地区沃卡寺大殿立柱断掉而屋顶不见坍塌。“阿嘎”材料处理的屋顶不仅坚固,同时防水性能也好,能够有效地保护寺庙内部木构件,延长建筑寿命。

    藏族人民在长期的体力劳动中养成了一种劳动伴随唱歌的习惯。农民收割、播种、耕地、除草;牧民放牧、挤奶、打酥油;建筑工匠砌石、背士、铲土、打“阿嘎”等劳动无不伴随着歌声和舞蹈。歌声使繁重而机械的体力劳动变得轻松、活泼从而既提高劳动效率,又能使劳动者本身保持兴奋的精神状态来减轻体力的消耗。

“劳动创造艺术,艺术源于劳动”,这句话在西藏人民的劳动实践中体现得更为充分。在多种体力劳动方式中,夯打“阿嘎”这一劳动方式把劳动与艺术的结合推向新的高度,以至于可以把一个活生生的夯打“阿嘎”的劳动场面搬到舞台上,不加任何修饰、加工仍然能产生艺术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感染力。夯打“阿嘎”土劳动本身节奏强烈、明快,男女劳动者集体参与共同完成,这就为劳动伴歌伴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藏族劳动者天性开朗、热情活泼,把这个平台充分利用起来,让机械枯燥的劳动变成热烈、激情的表演。这是藏族人民的天才发现,也许能歌善舞的藏民族的个性就是在这样的点点滴滴中形成。

 

产品导航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西藏双通藏式装饰装修有限公司 普通商家  
联系人 蒋先生  
座机电话 0891-6280545  
手机号码 17608165588   
传真号码 0891-6280545  
电子邮箱 xzzszs1@xzzszs.com  
其它联系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