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传统藏式建筑介绍

发布时间   阅读数:120

 

    高原土地上的建筑就像错落的音符,演奏着各种音乐,有乡土淳朴、有庄严肃穆、有清静毅然,这里的人们用**朴实的方式来建造自己家这里的一切淳朴自然健康开朗豪放,这里建筑也不例外承袭独有的气质,高原先人对世界和建筑实践的某种良好愿望。 规划设计后营造建筑的程序理念,得到了切实的建筑实践,崇尚自然。藏式传统建筑的选址、建筑用材等都比较好地适应了雪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些都是西藏传统建筑设计思想中的积极因素,独具特色,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力学构造原理、材料选用等方面都与汉式建筑风格迥异,藏式建筑体现了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经验。

  (一)普通建筑与寺庙建筑

    1. 藏式建筑,从形式上可分为民用建筑和寺院建筑两大类

    ⑴ 民用建筑

    ① 牧区建筑

    德格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厚约二三毫米,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帐内以木杆支撑,帐外周围用20余根牛毛绳张拉,帐篷四周用少许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以避劲风入帐。帐篷一方设门,门上悬有护幕。帐顶上顺脊处开一长方形天窗,作入光排烟之用。

富裕牧民在大帐篷左右设有几个形状不一的小帐篷(名为"纳仓"),**父母或客人居住。此外,还有叫做"古然"的小四方帐篷,设在畜圈旁,**守畜人住宿用。另外,德格各地还有一些无帷帐篷、布制帐篷、花帐篷、单人帐篷等等,都是根据时令的不同需求而制作的。体现出自然与建筑原始的融合。

 

② 农民住宅

农民住宅建筑方式与僧房大致相同,只是外墙的色彩上,多为涂红色,土墙一般不上色,也可上自己喜爱的颜色,但不与僧房雷同。窗檐和屋檐不设"飞檐",建筑多为二层,底楼作畜圈或库房,二层为主要居室,三层为堆放粮食的敞间、晒坝等。致于一楼一底的小型住宅,其二层仅有主室(卧室、厨房经常兼设)和贮藏室。

 

③ 波密建筑

西藏波密县八盖区的藏族群众的居住方式则与众不同。这个区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易贡西边,属高原亚热带气候。活动式木板房是八盖地区传统的房屋形式。这个地区的群众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一般为20天左有,他们习惯于经常搬家,一年之内,总要搬十多次家。八盖区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里山多坡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他们背肥送水、管理农作物,与其爬坡下坡,倒不如举家搬迁更为方便。因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为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建房材料,盖活动式木板房十分方便。一处居住20天左右,肥料积攒够了,田间管理差不多了,就搬迁到另一处居住。


   

 ④ 藏南建筑

藏南农区,**常见的是平顶宅院。一般平民居住的是一层建筑,结构简单,上石围墙,以往梁作骨架,木柱截面圆形,上细下粗,柱头上依次加方形木斗和托木,再放木梁,梁上铺椽,再加树枝或短棍,**上覆以石子和粘土,有些房屋用一种当地风化了的“阿嘎”土打实抹平,以防漏雨。农区住宅里马蹄形的平房居多,一般坐北向南,房顶四周以80厘米的女儿墙相围,四角垒起垛子。平顶住宅几乎都有围墙。传统住房的布局,中间是经堂,两侧各间作居室,厨房挨近居室,厕所盖在离住房较远的围墙两角。住房窗户有檐,檐头用彩色方木叠起,这样既能保护窗台不受雨淋,又增加了房屋的美观。住宅所有门窗两边均用黑漆装饰,与白墙壁相互映衬,格外醒目。农区宅院内一般设有生产工具堆放室、饲草储存室和羊圈牛棚等。

 

 


    ⑤ 藏东建筑

藏东林区,村落大部在半山缓坡地带。人们就地取材建造木屋。屋顶斜面盖木瓦,墙面多用圆木重叠垛成。工布一带多见墙壁用不规则的卵石砌成。房屋一般分为上下两层,用独木截锯形的梯上下。多半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进门为正房、中央砌1平方米左右的灶塘,全家平时围着灶塘边用膳、边取暖。灶塘是全家人活动的中心。来客也坐在灶塘边用茶,进行交谈。
    一般城市居民住房多半是公寓式的平顶宅院。这种平顶宅院是土木结构,用较规则的块石砌成50厘米厚的墙(这种石筑厚墙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屋顶结构和门窗的袋饰都与农区平顶相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建筑布局是:四面楼房相围,中间庭园,一座宅院内可住上10户人家。每户有2~4间房屋不等,另加一间厨房;院内一口井,水公用;宅院东西两侧各有公厕、城镇居民普遍喜欢养花,各家窗台上都摆着各种花盆。一每当春夏季节,鲜花盛开。绚丽多彩,整个院内花香扑鼻。

 

 

 

     ⑵ 寺院建筑

    寺院大殿的修筑先按其高度确定收分系数,再计算墙脚的宽度,确定基础埋置的深度和基槽宽度,基脚用石块砌成。墙身用土质粘结坚硬的有机质泥灰土和黄土夯筑。一般采用墙柱混合承重结构,当墙体筑到一层高时,就可以按照大殿的面积,根据一定的距离立柱头。柱头多为圆形,讲究的柱和梁加工成方形,大梁横向铺设,外纵墙及柱头承受大梁传下的荷量。模条纵向铺设,外横墙承受檩子传下的荷载,檩条上密铺小木条,将模条间空隙铺满,再密铺一层小树枝,**后用泥土夯平。     

  (二)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中国现存**大**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坐落于西藏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相传七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宫室。后经累世重修扩建,至清顺治2年,达赖五世令第巴索南饶丹主持扩建工程,历时8年,建成白宫部分。康熙29年,第巴桑吉嘉错又建红宫部分。累计工程历时50余年,始具今日规模。宫体部分可分为红宫和白宫两大部分。主楼13层,高117.19米,东西长360米,全部为石木结构。内设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宫、库房、灵塔殿、庭院等。全部建筑依山势垒砌,群楼重叠,气势磅礴,体现了藏式建筑的特色和藏汉文化的融合,为藏族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坚固稳定。屋顶和窗檐用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鎏金,用鎏金经幢,宝瓶,摩蝎鱼和金翅乌做,脊饰。闪亮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具有汉代建筑风格。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柱身和粱仿上布满了鲜艳的彩画和华丽的雕饰。内不廊道交错,殿堂杂陈,空间曲折莫测,置身其中,步入神秘世界。布达拉宫是汉藏艺术交流融合的结晶,是宗教艺术的宝库 布达拉宫内部绘有大量的壁画,构成一座巨大的绘画艺术长廊,先后参加壁画绘制的近有二百人,先后用去十余年时间。

 

 (三)园林建筑

   罗布林卡是藏式园林建筑的代表。园林建筑的特点是:高处筑台,低处挖池,任其自然,以取景为胜。罗布林卡内树木茂密,在绿树丛中,湖心宫、龙王亭、金色林卡等具藏式风格的建筑隐约其间,幽曲动人。清新的空气,安谧的环境,具有一种西藏园林特有的朴实自然的情趣。从18世纪中叶到现在,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扩建,罗布林卡已成为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型园林。这座昔日达赖喇嘛的夏宫,现辟为人民公园,林卡,系藏语,可以译为园林。但它的实际含义要广泛得多,一片丛林也包括在它的含意这内。藏族人民热爱自然,喜欢到野外的林卡中生活。每到盛夏之日,人们往往合家而出,寻找一片花木繁茂之地休憩、歌舞、筵宴。有的野营露宿,几日不返。西藏的贵族上层、官家、寺院、庄园大多拥有人工建造的林卡。如拉萨大小林卡达50余处,占地7800余亩。**的有嘎木夏林卡、尼雪林卡、喜德林卡、龙王潭、尧西林卡。山南拉加里王府的夏宫,是一片面积很大的林卡。朗色林庄园林卡内苍松古柏,垂柳翠竹,还有梨、苹果、核桃、石榴、档以及海棠、牡丹、芍药、月季等高原少见的果木和花卉。一到盛夏,树木葱茏,花草争艳。林中建有领主夏天居住的别墅。全园分罗布林卡、金色林卡两大部分,有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米久颇章三组宫殿建筑。按功能的不同,划分成计多景区,运用树木、建筑、花草组成各种景象。园内有花木一百余种,全盛时代多达三百种,成为西藏园林之冠。

 

产品导航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西藏双通藏式装饰装修有限公司 普通商家  
联系人 蒋先生  
座机电话 0891-6280545  
手机号码 17608165588   
传真号码 0891-6280545  
电子邮箱 xzzszs1@xzzszs.com  
其它联系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