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知木门厂商关系 究竟博弈伤有几何
发布时间 阅读数:120
**近几年是木门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大小木门厂家众多,但是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却没有,中国的木门需求是相当大的,要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是比较难的事。所以现在的木门厂家一般都走两种路线,一种是一步一个脚印发展上来的,从小做大,而有的是在前期巨额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先做品牌**度,再回过来抓质量,两种途径不一样,但结果都一样,都是为了获得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好的口碑。
小编了解到家居行业赶上春季家装头一个旺季,着实让广大疲于春季装修的消费者忙活一阵,好在各种家装会、行业会的“家装秀”频繁登场亮相,让处在心理崩溃边缘的装修业主又重拾了信心。先不管品牌厂家与地区经销商动作如何,消费者已经感受到在如此众多的行业盛会举办之时,切身受益已足够让其兴奋几日,谁还会有心去管展会期间的厂商呢?
毕竟消费者还是看重实用价廉的家具,至于展会也只是厂商之间的探讨与正面的切磋博弈。当某品牌木门地区经销商手拿合同追赶厂家索要预付货款之时,面对媒体的摄像机,厂家老板仓皇而逃,这是怎样一种景象,相信这连当事人自己也没有料到事情会如此发展,完全丢了本人形象乃至品牌形象。
面对一系列违约毁约这个“上帝”有苦难言如此重要的门业展会出现不和谐因素,究竟事出何因?据了解,地区经销商之所以在展会期间向厂家追讨货款,完全是因为经销商在付给厂家全部货款后,迟迟收不到所欠木门产品,在厂家严重违背合同的同时,经销商毅然退出代理,追讨所欠货款,踏上了漫漫追款之路。
一般来说,商家是厂家的上帝。我拿钱买你的货,当然是上帝。但从本次事件来看,如果仅仅这样思考,可能就把厂商关系想象得太简单了。厂商与消费者的交易,通常是一次性交易,这次不满意,下次就不买了,而且还可能告诉其他人不买。商家与厂家的交易是连续的、长期的,在经销期内,经销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丧失了选择权,反而会受到厂家的制约。
丧失选择权就等于基本丧失了做上帝的资格,同时也丧失对厂家说“不”的勇气。当然经销商也可以通过“解约”解除经销资格,重新获得做上帝的权利,但经销商在一个品牌上的投入很难转化成自己可自由支配的资源,特别是在经销商对渠道控制力非常弱,客户只认厂家品牌不认经销商的情况下,就显得非常突出。稍微有点规模的厂家都要求经销商不得经销竞品,这种排他性的经销条款进一步剥夺了经销商做上帝的资格。
如果选择“解约”,可能代价会更大,上了“贼船”就很难再下来,经销商不仅要面对厂家的严重违约拖货,更要忍受不合理的所谓加盟费用,如果你解除合同,加盟费是不会退还经销商的。由于经销商被“套牢”,他们经常没有勇气要求享受上帝的待遇。厂家也经常以管理者的姿态来对待,或者准确地说是管理经销商。
经销商在此事件当中,可以说还要反过来把厂家尊为上帝,对于千方百计地想改变自身地位的商家而言,必须创造自己的选择权,才能有资格当上帝。厂家开发出有潜力的新产品,经销商为了获得经销权,可能不得不委曲求全,做出一系列的“承诺”;厂家的销售政策是有差异的,经销商为了获得有利的政策,又不得不看着厂家的眼色行事。现在,厂家很少采取区域总经销的方式,或者根本不签经销合同,目的是随时对经销商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