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作新:家具业“产品集群” 导致同质化竞争?
林作新 16-06-04 阅读数:
**近到青岛家具展、南康家具展当评委,重新思考一个现象:
这两个地方的展品,都形成几个“块状”,比如高密,就有一大堆工厂做大笨粗的木架沙发,这是一块;在高密,还有“一块”做北欧设计的;同样在胶东,有做款式相似的卧房家具的、做松木儿童双层床的“板块”。
在南康也一样,甚至一个乡镇做一类产品,也是形成块状,因此评设计奖很难评。一个地方的设计都一样,连材料、制造工艺、机器设备都相似,只能从中选一家规模较大,工艺细节做得比较好的获奖。上台点评,大都会讲:产品不能太多同质化。产品没有差异化,势必削价求售,恶性竞争,在红海中厮杀,云云。
企业管理的理论,说一千道一万,不外乎:
——较低的成本
——稳定的质量
——差异化
其实,说起来轻巧,上述三件事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比别人成本还要低,大家都很低了,怎么样较低?像宜家对供应商,年年要求“较低的成本”,就是较低的价格,到**后那些供应商叫苦连天,甚至倒闭,低了再低,是不容易的。
当然有人可以偷工减料,但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
稳定的质量,我们不讲**高的质量,是因为“犯不上”。在工业化时代,工业产品的使用都有年限,比如汽车,一般设计用10年,因为大部分国家,都立法限制汽车使用不超过10年,家具也一样。古代的家具,可以“传宗接代”,那是农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变化非常缓慢,物资也相对匮乏。今天的欧美国家,把家具当为“时髦”(Fashion),不到10年就换,像宜家那种产品,3-4年就得换,因此对质量的要求,就是4年就够了。
当然还有一些有“工匠精神”的生产者,仍然追求百年产品,也有许多“文化学者”,疾呼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的产品,可以由古董店、捡破烂的收去,还有人愿意去买,甚至放在家里“炫耀”。
这些,我不反对,但也不鼓励,毕竟,这是小众市场。
**困难的就是差异化。
理论上,差异化大多是创新,我的产品和别人不同,因为不同了,所以没有可比性,价格的竞争就不是那么激烈,所谓蓝海市场。
但大部分的家具企业,都无法差异化,为什么呢?
—— 没有设计人才。中国的设计人才是相对缺乏的,要设计出“好卖”并且可以卖很久的产品,是很少的。
—— 对市场没有把握。一个设计,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才能被市场认同,要是搞了半天,市场仍然不认同,那中小企业,一定会因此一蹶不振,甚至倒闭,因此没有勇气尝试差异化设计。
—— 区域协作生产方式,比如山东的高密、平度,马来西亚的蔴坡,甚至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工厂生产专业化,可以只生产一个品类,比如专生产餐椅,甚至只生产一个零件,比如桌面,然后在区域内大家配套,专业化、单一生产,因此效率非常高,但结果是:款式只能2-3种,太多了无法实行这种生产模式,其结果是:
生产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但由于同质化,因此价格很低,利润很低。
当然这些款式,全世界没有人敢再来竞争。但是,从企业的观点,那些从头做到尾,只生产自己的款式(差异化),总的利润决不会比上面那些高效率的企业低,甚至更高,但从产品设计、生产到推出市场,这个过程是艰辛的,充满不定性,不是一般的企业能干这事。
因此,我们常鼓吹区域协作生产和差异化生产,很多时候是相互矛盾的。
也由此,我常在想,我们的产业集群,是迈可·波特所描述的那种经济模式呢?还是产品集群?只是同一款式、同一类产品集在一起,形成同质化竞争?
产业集群,像波特描述的那样,是一种高级的经济模式,纵向、横向联系的协作,而产品集群,则是以市场通销的一两类产品在生产上的协作形成低价化。
然而却是严重的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