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私藏艺术品如何走出深闺?
新华日报 13-10-07 阅读数:
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油画《父亲》四处借展忙于奔波,可私人收藏的更多画作却养在深闺,外界很少有机会一睹芳颜。公立美术馆“藏落后于建”,而民间机构或私人收藏大量艺术品,却苦于没有条件合适的美术馆可以展示,“建落后于藏”,这一对矛盾该如何解决?
吴昌硕、任伯年、张大千、吴湖帆、黄宾虹、林风眠、程十发、陆俨少……走进上海的藏真海派美术馆,《海派绘画展》抓住了许多观众的眼球。美术馆的展厅面积不大,但展出的海派名家原作数量可观。很难想象,所有展品都是这个民间美术馆的馆藏作品。两年前,该美术馆开馆之初,曾陈列着林风眠的《渔业丰收》、朱屺瞻的《搏斗风雨中》、程十发的《大炼钢铁图》、《傣族婚礼》等近百幅名家原作。藏真海派美术馆馆长万峻池是上海**收藏家,馆内展出的所有作品是从他的3000多幅海派绘画藏品中精选而出。
“首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美术馆400余家,而民营美术馆起码达到三分之一。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认为,民营美术馆已经成为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处于“正规军”体系之外的民营美术馆数量正蓬勃增长,并且在硬件方面不断完善,但由于起步比较晚,基础薄弱,发展极其不平衡,部分美术馆正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压力和挑战。资金持续性就是难以回避的困难之一。把藏品拿出来展出,需要场馆、人员、安保等方面的投入,绝大部分收藏者都很难仿效藏真美术馆的做法。因此,“藏而不展”成了大批“私藏”艺术品的无奈。
另一方面,由于民间美术馆存在管理上的规范问题,即便筑起了“巢”,引来的也未必是“凤”。由于国有美术馆可以得到财政补贴,民营美术馆资金大都来自于投资主体,个别美术馆成了房地产经济项目的怪现象时有发生。此次在上海举办的美术馆发展论坛上,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吕澎[微博]就直言,开幕展就是楼盘开售日,开发商想的都是多少投入在多长时间产生多大回报。当资金链出现松动或投资人的投资方向和喜好转换,民营美术馆的可持续性堪忧。
即便是有“馆”有“藏”,民间美术馆的长期运营也存在更大问题。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微博]的首席执行官薛梅介绍说,“我们的经费目前为止主要依靠来自尤伦斯基金会的固定资金,但每年以差不多30%的速度递减,也就是说基金会越来越少地给我们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美术馆筹建中心主任张子康表示,民营美术馆面临如何社会化的问题,老是由企业直接供给,风险性极大,建立新的模式,才能形成稳定的美术馆。
国内**大私立美术馆龙美术馆正在举办“亚洲线索——龙美术馆亚洲当代艺术馆藏展”,执行馆长黄剑表示,运营美术馆年投入至少百万元。在国外,民营美术馆大多由不同企业、不同收藏家共同建立的基金会支撑。个人拥有艺术品**多不过50年,但一个美术馆应该做百年大计,龙美术馆也将探索基金会合作项目,取代单**个企业的投入模式。
前英国当代艺术中心总监菲利普·道德表示,民营美术馆蓬勃发展不仅仅是“中国特色”,伦敦去年就开了三家民营美术馆,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很多问题,其实外国也存在。他提供了三种经营模式:一是以伦敦萨奇美术馆为代表的创业型模式,充分利用空间展示作品,然后销售;第二种是以意大利都林美术馆为代表的教育型模式,只讲投入不求回报,开设大众教育项目;第三种是再造型模式,以鲁贝尔家族为代表,他们是酒店开发者,同时在迈阿密建立美术馆,华盛顿政府邀请该家族在老城区再建一座美术馆,为该地区注入活力。他提醒,不应把所有公立的、民营的美术馆打造成千篇一律的模样,“建造美术馆大楼是容易的,购入艺术品也是容易的,如果没有人来美术馆,这对美术馆来说是可悲的。”
如何在不影响藏品归属的问题上,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共同拥有的文化之美?业内人士表示,向公立美术馆“借展”是圈内的一个惯例,而且也被事实证明行之有效,但私人藏品在操作上并不容易。随着全民收藏的发展,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更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这个价值不仅仅是经济价值,还有它需要被公众同赏的艺术价值。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民间美术馆“建落后于藏”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