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平均寿命30年 外国建筑缘何长寿?
台海网 10-06-17 阅读数:
柏林街区:用选票维系的长寿奇迹
一条破败的旧街区,被居住其间的艺术家主人,以选票躲避了开发商的推土机,延续了国外司空见惯的长寿奇迹。
被柏林墙纵贯而过的Mediaspree区已经两百多年了,躲过了太多的死劫。
二战期间柏林遭到大规模轰炸,区域内的大部分建筑都遭到了破坏。冷战时期,东西柏林的居民均不得靠近水域,使得整个滨水街区成为废弃区,但游丝尚存。
1989年柏林墙突然倒塌后,几乎废弃的Mediaspree街区因为租金低廉,场地空旷,越来越多地受到“创意人士”的青睐,也吸引了开发商的推土机。2002年柏林市议会启动了针对该区域的城市规划项目,随后又牵头成立了Mediaspree组织,意图联系诸多和该街区有关的土地开发商,筹划这个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它的寿命几乎走到了尽头。时至今日,这个街区却获得了重生,滨河空间逐步向游人打开;大多工业厂房也列入了历史保护建筑名录;停泊在河岸年久失修的小船也被改造一新。
但这并不是开发商,也不完全是政府的功劳,而是归功于创意一族的年轻学生和艺术家。
**早在这里有所作为的是一群涂鸦艺术家。他们反对柏林墙的彻底拆除,在残留墙面上作画,这片印证了历史的残壁,从此有了新的生命,不久后竟成为柏林旅游的一大亮点。一个叫Tresor的酒吧,被勒令搬离市中心的原址后,在Mediaspree街区的旧厂房找到了新家。“柏林电音”这个当下极为流行的音乐流派,就在这里传播开来并发扬光大。多少年轻音乐人纷纷效仿,在废旧厂房里开始自己的派对,许多当红的德国电音团体,就是从这里走出去。这让城市发展部门看到,旧城不是只有死路一条,也不仅仅是需要开发商和商务楼,更需要的是街道活力的复兴和地方文化的栽培。
年轻艺术家引导城市更新的例子,今天我们已经见了很多了。艺术家常常被当作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在需要时到来,在无奈中离开。北京的798便是一例。但Mediaspree街区的年轻人们却不一样,他们从不妥协,并试图以组织的形式站稳这一席之地。
在两位年轻建筑师的组织下,MediaspreeVersenken(意为沉没)组织成立。他们坚持认为Mediaspree这个组织代表的是开发商等资本家的利益,而城市的空间遗产是属于大家的。柏林城市的发展不是由政府单方决定的,它有赖于一种多方参与的“圆桌会议”,而市民可以选举非官方的组织参与圆桌决策。2008年,MediaspreeVersenken终于代替了Mediaspree组织,成为了圆桌会议上的“关键一票”,他们立刻提出了扩大滨河景观带、建设滨水文化休闲区等一系列的提案,挽回街区的生命。
柏林Mediaspree街区得以长寿的奇迹,**在于这里形成了区域的音乐文化,新生着不可或缺的价值;还在于这里成就了新的社会群体,拥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手段。
柏林的专家们现在认为,这还得益于一种被称为“开放源码”的城市设计方式。开放源码的城市设计,即公开城市的信息,让大多数人参与进来,决定某一区域或建筑的生死。现在,柏林城市建设部门运行一个非常成熟的网站,几乎每天都有更新,市民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规划信息、参与城市建设。
这种鼓励参与的旧城更新方式,因为各方力量的斡旋,在许多人看来是进展缓慢的。可是城市的历史不正是由各种矛盾和妥协写就的吗?在急功近利的城市大开发背景下,我们或许更需要审慎地对待每一处建筑的生与死:只需打开一扇小门,也许走进的却是另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