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变脸":陶瓷业人才何去何从?
互联网 10-01-14 阅读数:
佛山陶瓷企业大规模的“关、停、并、转”与高安、夹江等新兴建陶产区的快速崛起,打破了旧有的人才流动格局,孔雀不再只往东南飞。那么,面对新的选择,遭遇“变脸”的佛山陶业人才心中的天平该向哪边倾斜?而在那些新兴的陶瓷产区中,他们的到来,又会给当地带来了什么? 一个陶企老板的迷惘 “厂房廉价转租”。 被政府强行关停的佛山南海某陶瓷工厂厂门紧闭,厂房正门一个醒目的条幅高高悬挂,厂房内已是冷冷清清,只有几个老员工很幸运地暂时留下来看守。 “树倒猢狲散。”该企业陈老板说。陈老板经营的企业是佛山陶瓷企业中相对比较小的,企业人数500人左右,拥有仿古砖生产线3条。在今年被政府强行关停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戛然而止。这么大的变化至今让陈老板有些不习惯。 陈老板的不习惯除了在资产上的大幅缩水(原本上千万的生产设备现在只能以数百万的价格做废铁废料处理),也不习惯跟他多年打拼的那批兄弟的离开。 其实,企业关停后陈老板也试图从做陶瓷转型做卫浴,一是想继续延续自己的企业梦,二是给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们一个交代。但是,几个月下来,一百多万的亏空让仍处于遭遇政策 变脸阵痛中的他败下阵来。“□行如□山。我现在才发现,我们去做卫浴就如你们搞写作的去搞科研。”陈老板说。 事实上,陈老板也考虑去经营一家酒店,因为企业关停后还有一大摊子事情要去处理,**后还是选择了却步。 如今,陈老板的员工领取补偿后都已去佛山、四川、山东等陶瓷产区另谋出路,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离开陶瓷行业。他自己一方面在想法设法以**优惠价处理掉手头一些产品库存,同时以每月5元/平方米的低价出租厂房,另一方面在等待当初关停时当地政府给予的相关补贴。 谈到将来,在陶瓷浸淫10多年、年近45岁的陈老板是满眼的茫然和伤感。 3-4万陶业人将受影响? 据了解,陈老板的迷茫,其实也是大多数“关、停、并、转”企业老板的真实写照。 据报道,禅城全区纳入专项整治范围的115家建筑陶瓷企业,在07年已关闭、搬迁35家,08年10 月关闭搬迁了36家,21 家签订了承诺书的企业于08年关闭搬迁;至2010年,南海全区108家建陶企业将仅保留10家; 顺德近年来关停、调整、提升了区内26家陶瓷企业;高明对区内21家陶瓷整治,扶持壮大两家,限期治理两家,依法关闭8家不达标的企业…… 在走访佛山罗村某工业区时发现,该区陶瓷整治已经接近尾声,区内五六家陶瓷生产线大部分都已经实现关、停、并、转,所剩几条的生产线也将于今年10月全部关停。当地人告诉记者,这里园区的员工大部分来自四川,厂关停后大部分回到家乡打工去了。在小塘,记者发现,车辆来往不绝,陶瓷厂仓库都停满了待运的货车。一位在陶瓷企业干了十余年的张师傅说,今年10月,部分陶瓷厂要开始搬迁清远等地,很幸运,他所在地企业属于政府提升大名单内的。 业内人士初步估算,佛山将有3-4万的陶瓷从业人员不得不在 “变脸”中离开佛山产区或者另行择业。 高安是个不错的地方 2007开始,高安抓住“东陶西移 南陶北上”的机遇,吸引了佛山、浙江等陶瓷企业的进驻,随后更多优秀的、经验丰富的陶瓷人才频繁地往高安转移。 作为高安产区**大的陶瓷公司,江西新明珠陶瓷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员工1200百多人,本地与外地员工比例为6:4,中高层本地与外地的比例是3:7,“佛山人才的转移使得我们公司的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从管理人员和技术类人才来看,这些人才的引进更有利于我们的管理。”江西富利高陶瓷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万峰说,“拥有了这些优秀的员工,借助他们在佛山的成功经验,在企业可以更快地建立完善的技术配方及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