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水晶玻璃的发展历史 掌握市场动态
互联网 10-01-12 阅读数:
钠钙水晶玻璃成分与现代器皿玻璃成分有些相似,K2O+Na2O含量比较高,CaO+MgO含量比较低,玻璃易熔,适合于手工操作。13世纪以后,波希米亚人(Bohemian)在波希米亚(Bohemia,今属捷克)和西里西亚(Silsia)地区建立了十几个玻璃厂,除了要优质的石英砂为原料外,还用含碳酸钾的森林木材灰,如山毛榉林(beethforests)的木材灰为引入碱性氧化物的原料,于是制成折射率较高的透明玻璃,也称水晶玻璃(crystalex),文献上为了与威尼斯水晶玻璃相区别,称为波希米亚水晶玻璃(BohemiaCrystalex),由于用森林的木材灰为原料,故又称森林玻璃(ForextGlass)。波希米亚水晶玻璃为钾钙成分,含SiO275%~77%、CaO5%~6%、K2O15%~17%,玻璃的折射率nD为1.48~1.49,此系统称为钾钙水晶玻璃。
后来为了改进性能,在成分中加入Na2O和少许B2O3,改称为钾钠钙水晶玻璃,目前捷克生产的此类型水晶玻璃成分(质量分数)为SiO275.5%、B2O30.2%、CaO6%、K2O4.8%、Na2O12.8%。钾钙和钾钠水晶玻璃主要产地为离布拉格90km的诺维波尔(Nov?Bor)小镇,产品的技术指标为:密度2.444g/cm3,折射率nD(20℃)为1.50002,平均色散(20℃)为830×10-5,线膨胀系数为89.1×10-7℃-1,耐酸性(按ISO719标准,0.01mol/L的HCl在98℃侵蚀后玻璃表面单位面积失重)为1.98mg/dm2,液相线温度950℃[2]。
中世纪时波希米亚的水晶玻璃制造技术逐渐传到中欧和西欧,英、法等玻璃厂大都采用波希米亚钾钙和钾钠钙玻璃成分,熔化温度比较高,需要优良木材作燃料,砍伐了大量森林,1615年英国皇室下令禁止用优质木材作为玻璃厂燃料,影响了玻璃厂生产。1670年英国人Ravenscroft发现在玻璃成分中加PbO后,不仅降低了玻璃的黏度和熔化温度,玻璃易于熔化,料性长,成形方便,而且玻璃光泽度增加,更显晶莹剔透,并容易刻磨,就将铅玻璃投入生产,称为leadcrystal。铅水晶的折射率、色散、密度均比钠钙水晶(Cristallo)、钾钙水晶(crystalex)为高,熔化、成形、刻磨性能均优于钠钙和钾钙水晶,因而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