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西樵山:探访5000年前的双肩石器
互联网 09-10-14 阅读数:
距今5000~5500年左右,随着海水逐渐退去,珠江三角洲出现了耕地,渔猎部落进入了农耕社会。渔猎时采用的细石器显然不适合土地上的劳作。他们很快发现,石斧以及其衍生出来的锛、凿、铲等更适合挖掘土地、砍伐树木、处理木材、进行耕作。“斧系列”在此时登上历史舞台。
作为细石器的主要石材燧石,并不适合被制作成这样比较大型的磨制工具,珠江三角洲上的古人们只好去开辟新的领域。他们**终在西樵山的南麓和西南麓一带找到了一种名叫霏细岩的岩石——它比燧石的坚硬程度稍逊一筹,但是更适合开采和制作成大型的工具。
区锦添带领我们穿越西樵山中一条布满了荒草的小径,一边走一边用手里的木棍在草中寻找:“这一路的遗留石器很多,前几天还有人捡到一块完好的石斧。”
小路的尽头是一个隐秘的洞穴,当地人叫它“滴水岩”。洞口宽近10米,洞口处高约1.7米,需要躬身才可前行。地质专家们相信,这个洞穴全部是被原始人用**简陋的石块一点点地凿出来的。它的纵深大概有37米,**宽处有20多米,面积大概有200平方米。虽然是白天,但是内部漆黑一团,必须拿着手电筒才可以进入。借助昏暗的光线,洞壁上人工敲打出的累累疤痕清晰可辨。
洞穴的地面上遍布碎石,区锦添很快在其中为我们找到了一件古人打制的石器半成品。那是一块浅灰色的石块,已经被人为打磨出一对对称的“肩膀”,当年的古人不知道为何,没有继续打磨就将它遗弃了。区锦添告诉我们,因为滴水岩是采集场,所以这里大都是如此这般的“半成品”和打磨剩下的边角废料。更成型的双肩石器,我们需去石器制造场的遗址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