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片”为本应截肢的灾区伤员保住肢体

互联网 08-07-11  阅读数:

    谁敢往伤口上撒大把的玻璃小碎片?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科学家敢。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们捐赠给灾区的60盒自主研发的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为多名本应截肢的伤员保住了肢体。**近,接受捐赠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特地给硅酸盐所发来了感谢信。         这可不是普通的“玻璃碎渣”,而是经过特定配比的无机合成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磨成几十个甚至几个微米的粉末。负责该材料研发的研究员常江告诉记者,这种微米级的玻璃小碎片,具有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身体里不会被组织器官排斥,撒在伤口上,能与伤口周围的组织亲密相处。在显微镜下,这些小碎片形状各异,但个个有特殊的活力,能迅速吸附创面周围的“建筑工人”——成纤维细胞、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结缔组织蛋白,使它们能在创面的“工地”上稳定、高效地工作,加速创面愈合。         有趣的是,当这些玻璃小碎片溶解后,会游离出一些金属离子,使周围环境变成细菌难以忍受的碱性。更绝的是,小碎片还会把细菌吸附到自己身上,利用自己身上的强碱性让细菌求生无门。这种天然的抑菌特性,能使创口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此外,微米级的细小“身材”,使得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保持创面干燥。         在一线野战医疗所,医疗队采用生物活性玻璃产品处理感染伤口,挽救了多名伤员的肢体。四军大发来的感谢信中提到,一名来自高川县的40岁女伤员,地震埋压90余小时,右前臂被严重挤压,皮肤广泛撕脱,六处骨折,软组织腐烂,她的右前臂已被多个医疗点宣判了“死刑”——截肢。经过仔细检查论证,医疗队还是尝试保肢手术。在清理了大量的坏死腐烂组织后,采用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在伤员伤口表面使用生物活性玻璃粉剂保护创面,每日更换2次敷料,手术后第3天,伤口情况明显好转,感染和坏死完全控制——她的前臂终于保住了!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