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震震碎甘肃288件珍贵文物

互联网 08-06-14  阅读数:

  【引题】“5·12”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甘肃陇南、甘南等市州受灾严重。地震不仅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也使我省珍贵文物遭受了一场浩劫。在这场灾难中,甘肃文物受损仅次于四川,其中有288件文物被毁而无法修复。地震过去了,那些被损坏的文物已经变成了一堆碎片。尽管我们无法阻挡大自然的力量,但是我们对文物的保护是否到位,值得大家深思。   现状 288件珍贵文物被震碎   “**为惨烈,前所未有”,对于此次地震中文物受损的情况,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严重的一次”。甘肃没有幸免。   地震发生后,省文物局立即启动了一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于第二天组织文物专家分两路赴灾区查看灾情及文物受损情况。5月30日至6月1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带领专家组赴我省地震重灾区陇南、天水的7个县区,对文物受损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评估。截至5月底的统计,全省8个市(州),包括陇南、天水、平凉、庆阳、甘南、定西、武威、白银等共有607件馆藏文物受损,其中珍贵文物61件。   据初步统计,此次我省因地震而无法修复的文物有288件,绝大部分是非常珍贵的陶器、瓷器等。“在文县,有数百件文物被打碎了。”省文物局有关人士痛心地说。在甘肃省因地震受损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包括礼县大堡子山秦先公墓葬遗址、天水麦积山石窟、天水仙人崖石窟、武威文庙等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受到不同程度损害。16座博物馆馆舍遭破坏,其中陇南市武都区博物馆馆舍和馆藏文物受损比较严重,有些已经成为危房。   同时,被地震毁坏的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口头传承的表演艺术等。目前,由于地震中文化传承人的遇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失难以估量。   3件“先秦国宝”断裂受损   “地震对陇南文物是一次空前劫难,全市除两当县外其余7县1区的文物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据陇南市文化出版局杜早林科长介绍。作为我国秦文化发祥地之一的礼县,当地的文物古迹遭受了不可弥补的重创,青铜器、玉、瓷器、头骨化石等22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破碎、断裂现象,其中包括3件在当地出土的先秦时期的国家一级文物青铜器。其次受损的属宋元明代的各种瓷器3件,陶器6件,而1件犀牛骨化石已完全断裂。联合考古队礼县工作站库藏文物中9件陶器损坏,由于这些陶器正处于修复和分类整理期,致使有的被全损,有的被摔破,成了瓦砾一堆。   “这次地震,甘肃共有4件一级文物受损,其中3件就是礼县出土的先秦时期青铜器,它们存放在礼县博物馆,地震时从架子上摔下来造成局部断裂受损,包括对凤纹方壶(虎足断裂)等,这些均属大堡子山墓群圆顶山秦贵族墓出土的国家珍贵文物”,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3件青铜器出土时就有破损,当时被专程送到北京,由多位专家修复过。而这次地震中,青铜器再次受到重创,修复难度极高。“即使费时、费力粘合好,也是伤痕累累,不能恢复如初了。”   调查   陇南市至今没有专业博物馆   陇南是始皇故里、先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和价值连城的文物。但遗憾的是,陇南市至今没有专业博物馆。   “应该说,平日里我们对这些极其珍贵的文物保护措施力度还是不够,投入的经费非常有限。这导致文物在突发自然灾害面前没有一点抵抗力。据了解,截至目前,有着很多珍贵文物的陇南市没有一座专业的市级博物馆,代替它的是区级专业博物馆,即武都区博物馆。很多县(区)的博物馆只是名义上存在,实际上却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单位,文物保护可想而知有多可怜,”省文物局一位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专家组去查看文物受损情况时都感到很惋惜,由于没有好的保护条件,文物基本上只是随地堆着,根本谈不上保护。“在礼县,是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三馆合一,各占一层楼,所谓的博物馆只是几十平米大的几间房子,里面根本没有专业的木架、匣子等基本设施,很多文物就那样简单摆放着,甚至还用麻袋装了起来堆放在地上。”     陇南“文物银行”构想**终落空   众所周知,四川绵阳市是这次地震的重灾区,但有一个“奇迹”值得人们关注。地震发生后,“文物银行”里除一只大瓷瓶由于放在地面被震碎外,其余5000多件文物完好无损,而留在原地的一般性文物几乎全毁。   绵阳市实行的是“文物代管”政策,“文物银行”集纳了绵阳所属7个县市,包括北川、汶川等重灾区的数千件珍贵文物,采取分类建档、规范匣装方式予以保存。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文物银行”才让数千件珍贵文物得以保护。   “其实,甘肃很早以前就提出要在陇南建‘文物银行’,把当地那些得不到妥善保护的文物均归纳到一起。但数年过去了,该计划一直都在‘纸上谈兵’,而无法实施。”甘肃省文物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员告诉记者,建“文物银行”设想完全出于对陇南地区的文物安全着想。早在2006年,多名政协委员向我省召开的“两会”提交了在陇南建设“中心库房”的提案,省文物局也多次组织人力想促成这件事件,还与政协委员一起在陇南召开过现场协调会,但**终没有如愿。   历史欠账太多加重文物损失   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了,那些被损坏的文物有些已永远变成了一堆碎片,更多的正在等待抢救修复。而当我们再一次面对这些受损的珍贵文物时,不仅会想,难道地震是造成文物损坏的**原因吗它们在震前的保护又是如何的呢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因为历史欠账太多,基层文物保护意识太淡薄,加重了此次地震对文物造成的损失。   一位文物专家告诉记者,如果当时的“文物银行”计划能够顺利实施,这次地震也就不会摧毁这么多文物。拒绝“文物银行”一定程度上也是地方保护主义的体现,很多地方政府文物保护意识太淡薄,在地方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投入文物保护的经费又是少之又少。没有太多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和基本的场馆建设,各种设施难以更新换代,文物的修缮就更谈不上了。在文物保护不得当、存放文物的场馆年久失修的情况下,地震无疑给文物带来了‘灭顶之灾’,其损失也应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很多文物长年得不到修缮和很好的保护,可以说,在震前基层有很多文物保护欠账太多。   修复 修复重建至少需5600多万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历史文物遗迹的价值在于其**性,一旦受损,其蕴涵的人文价值即刻流失,无法复原。不过,尽管原生态的文化内涵早已流失,但内在的文化血脉不会断绝。甘肃和四川一样,**不会放弃一件可以修复的文物。同时,甘肃也将接受“教训”,在重建时着重提高文物保护的安全系数。   近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据初步估算,全国因地震受损文物抢救修复所需资金在60亿元人民币左右,整个抢救修复保护工作大约需要5年时间。   与四川文物恢复重建5年规划的“前三年和后两年”不同的是,我省初步设想要用8年时间,分“前三年和后五年”两个阶段完成文物重建恢复工作。“地震中受损文物的价值无法估量,修复这项工程需要花费的代价一时也难以准确预算,我们初步估算大约需要5600多万元。当然,这不是**后的确切数字,专家组还要进一步评估,做出更为准确的预算。”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文物恢复重建的范围将包括我省受汶川地震破坏及烈度在6度以上的44个县、区,涉及范围比较大。   据介绍,各市(州)、地区的文物修复工作将被纳入当地政府灾后重建工作系统中,采取逐级上报。先由各地文物单位向当地政府提出修复计划和预算,后报送省文物局审查,指导意见将直接反馈省发改委审批所需资金。   灾后重建**考虑防震   通过采访,记者得知,文物受损严重与文物保护的历史欠账太多有直接关系。那么,在震后重建时,我省是否会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呢又将如何防御灾难对文物的破坏、提升保护水平。   记者在甘肃省文物局《关于编制地震灾后文物恢复重建规划指导意见的通知》中了解到,在新一轮的文物恢复重建中,我省将采取“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的办法,即集中抢救修复全国重点和重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优先抢救修复濒危珍贵文物。在基础设施里,要对博物馆文物库房、展厅、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重建或加固维修。对馆藏文物专业文物柜架、囊匣,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完善消防、安防、监测等基础设施。此外,要将馆藏文物的防震减灾、安全防范措施等放在重要位置,开展文物防震减灾技术的研究,尽快应用于文物建筑的修复、抢修和加固等工程措施,提升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   绵阳“文物银行”使数千件珍贵文物免损于灾难,我省下一步在文物恢复时也将考虑建设区域性文物中心库房(即文物银行),将那些得不到保护的珍贵文物统一保管至“文物银行”。此外,要请**好的文物专家对受损馆藏文物进行修复,进一步维修加固或重建文物收藏单位的库房和展厅。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