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振兴之路回眸
互联网 08-04-17 阅读数:
陶瓷工业园根据国家科技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陶瓷科技城,打造陶瓷产业、教育、科研、交流四大基地的思路。引进了许多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特种陶瓷等各类生产企业。在已投产企业中,高科技陶瓷和高档日用瓷、艺术瓷的销售收入占园区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达到80%以上。 依托体制和科技创新。2003年4月15日上午,在北京香山。时任景德镇市长的许爱民在国家科技部举行的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工作会议上,率先提出了“建设景德镇陶瓷科技城,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的构想。早在2002年,我市就开始了国家陶瓷工程中心的申报和筹建。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市委书记、市长,都对这项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注。2003年12月5日,国家科技部正式下文,同意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依托单位组建“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投资高达6900万元。该中心的申建填补了江西省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空白。好消息接踵而至,20多天后,国家科技部正式回函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关于江西省和国家科技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的设想。 在省市的极力争取下,江西省**个**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景德镇落地,并依托景德镇陶瓷学院开展陶瓷前沿科学的研究。如今,工程中心研究的部分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引导项目”,得到国家创新基金的支持,多个成果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大提升了景德镇陶瓷产业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中心4年来累计投入固定资产1.2亿元,建立和完善了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等4个**中心,建设了以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工业陶瓷、陶瓷艺术设计等6个研究室和4个中试基地,先后承担了196个对行业技术进步有较大影响的国家、部、省科技项目,为全国陶瓷业直接和间接创造经济效益达10亿多元。 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就是打响体制创新的**炮。1996年底,由中国景德镇瓷厂等5家陶瓷技改生产线组建而成的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为我市陶瓷的**企业。这是我市将列入国家陶瓷“八五”技改的5条技术改造生产线,全部作为原来老企业的股份,发起组建了总资产达到5亿元、人均装备投入达到40万元的一户现代企业。 自2000年以来,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红叶”高档日用细瓷先后进入钓鱼台国宾馆。重登中南海这方大雅之堂,荣为人民大会堂**瓷,2002年亮相上海APEC会议。高档釉中彩瓷、抗菌日用瓷在国内同行独领风骚。“古典园林”、“吉祥如意”、“富贵牡丹”、“双丽花”等瓷申骄子声名远扬,畅销陶瓷市场。在成功生产出2004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瓷之后,公司又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生产企业的成员。 大力招商引资。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从盘活国有陶瓷存量资源到吸引境内外陶瓷客商来投资兴业,从建设陶瓷专业市场到吸引陶瓷燃料供应企业,陶瓷人的心愿都通过招商引资这个平台如愿以偿。2007年,仅陶瓷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签约协议资金18.3亿元,实际利用内资外资分别为3.5亿元、500万美元,内资已经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 发展民营经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陶瓷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举措,使得鹏飞建陶、佳洋陶瓷、望龙陶瓷、南光陶瓷等一批民营陶瓷企业脱颖而出,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2002年以来,全市民营陶瓷以年均17%的速度递增,同时还逐步形成了以社区为中心的陶瓷生产集聚区域,形成了几个陶瓷生产集聚区域:樊家井以生产中低档仿古瓷为主;笤箕坞以生产中、高档仿古瓷为主;李家坳以高档仿古瓷为主;里村以大件仿古、陈设瓷为主;凤凰山以白胎、陈设瓷为主;石岭、洪源、官庄以日用瓷为主;湖田、三宝篷以高档大件花瓶、艺术瓷为主,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春满园的新气象。在国有陶瓷企业艰难发展之时,我市民营陶瓷已由“拾遗补缺”发展为“主体支撑,成为瓷都振兴陶瓷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在2004年全市20.5亿元陶瓷产值中,民营陶瓷产值达13.4亿元,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23%上升为64%.全市现有大大小小民营陶瓷企业2400余家,从业人员4.5万人。如今,民营陶瓷企业的产值已占据我市陶瓷产业的半壁江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们有理由相信,饱经风雨坎坷,历经凤凰涅槃般考验的景德镇陶瓷定会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新一轮陶瓷发展中浴火重生,重振瓷都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