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补漏大军”现林城
互联网 06-11-01 阅读数:
记者夜访流动农民工“大本营” 深秋时节,一些打着“专修楼房漏水”广告牌的农用三轮车或面包车不时穿梭在林城大街小巷。记者采访中惊奇地发现,这些车的牌照均为“皖S”,来自同一个地方,车主所干“活路”都是“防水补漏”,还打着统一的广告牌。 10月26日晚8时许,记者来到我市宝山南路团坡桥桥下,夜访了这群来自安徽亳州专门从事防水补漏“工程”的“流动大军”。 南明河美丽的夜幕下,两排打着“专修楼房漏水”的三轮车、小货车及面包车整齐地停在团坡桥下,流动农民工有的正围蹲在一起吃晚饭,有的正在洗碗,有的正在洗衣服……十分热闹。 一位中年男子边用酒精擦拭着手臂上被烫伤的伤疤,边和记者聊着:“我们都是一个地方的人,来自安徽亳州。为了能多挣点钱,老乡们一个带一个地出来‘干活’,有的把老婆和孩子都带上了。如今我们已经到过7、8个省市,除掉生活开销,平均每月有2000多元的纯收入,这种流动的生活虽然苦一点,但比打工强,也自由得多。”记者和这名男子交谈时了解到,目前已有200余人“防漏队伍”在贵阳呆了好几个月。团坡桥下便是他们在贵阳的“大本营”。为了省钱,他们吃、住都在车上,车便是他们流动的家。白天他们就分成几个小车队,带家人大街小巷游走揽活,晚上又聚集在桥下生活。 南明湖畔阵阵秋风,渐有一丝凉意,一个3岁左右的儿童正在车旁吃饭。记者问道:“冬天快到了,这样生活孩子受得了吗?”中年男子无奈地笑着:“再冷的地方我们都去过,孩子已经习惯了。等孩子再大些,就让他们回家读书。”当记者即将离开时,中年男子称,如果贵阳的生意好做,他们会多呆些时间,否则就会继续漂流到其他城市谋生。**后,他很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每到一处,都会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