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设施不完善等三大原因导致市区雨污混
互联网 06-10-24 阅读数:
据了解,自1987年起,我市就开始实施雨水和污水分流排放。近20年过去,市区为什么依然雨污混流? 市水务集团副总经理吕仁静告诉记者,市区雨水污水管道设施不完善是导致雨污混流的根本原因。 据了解,由于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市区(包括经区和高区)部分区域及一些未改造的城中村,基本上没有污水和雨水管道,污水雨水大部分排入泄洪沟,形成雨污混流。这种现象在经区尤为突出。据介绍,2003年水务集团成立以前,经区范围内的污水主管道由第二污水处理厂负责建设管理,污水支管道的建设维护则由经区市政部门负责。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在支管道建设时,虽然要求“雨污分流”,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部分单位和生活小区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施工,因此经区内雨污混流现象较为严重。 意识不到雨污混流的危害性,是导致雨污混流现象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采访中了解到,我市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建设的生活小区,由于多头管理,大都没有建设统一的雨水排放系统,个别企事业单位内部也没有实行雨污分流。雨水基本沿地面自然排放,一到汛期,雨水通过城区内数万个污水井进入排污管道,导致进入污水管道的水量大大超过设计排放能力,从而造成汛期污水外溢,污染环境。 **典型的例子是,驻威某高校多年来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地面以上建筑越来越美,但是,校园内部一直没有铺设排污管道,其所产生的污水无法并网,只能排放到泄洪沟内,造成周边环境的污染。 市水务集团一位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些单位之所以不愿污水并网,究其原因,就是铺设或改造其内部排污管道耗资大,费时费力。据市锐通排水公司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市区体育路、商业街等路段的许多餐馆饭店为了省钱,既不接入污水管网,也不具备开餐馆所必备的隔油池,大多直接将洗刷水及残汤废水倒进路边雨水井中。
资料遗失、雨污管网建设滞后,是导致雨污混流的第三个原因。 市建委城建科一名姓郑的负责人说,不可否认,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不少地段、区域的排水排污管网规划和管理不能与之平行发展。许多开发商只注重地面建筑的美观,却不在意地下管网的建设。 这位负责人感慨地说,由于工作人员调动频繁,已建成小区或市政道路上的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资料,有不少在一次次的人员交接中流失;部门之间在施工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政”现象,缺少有机协调,原有的污水雨水管道维护不到位,堵塞现象严重。 8月10日上午,记者在市区安源街和新威路交界处看到,市政部门的几名工作人员正在疏通一条污水横流的泄洪沟,这条泄洪沟是去年才刚刚被“发现”的,而且已严重堵塞。 市防汛办主任赵维说,在去年的大雨中,他们在旅游局附近的海滨路上,也发现了一条泄洪沟。而这两条泄洪沟,均没有相关的资料记载。 今年春天,记者在随市水务集团、市防汛办的工作人员一起排查一条雨水井中缘何流出污水时,现场有关工作人员竟然对附近小区内的污水管网不甚了解。 市高区物业的工作人员曾经向记者介绍,在他们所接管的老小区中,几乎没有完整的地下管线资料,给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昨天上午,记者在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的地下管线管理图上看到,在汽车站附近几百米的青岛路上,只有短短的一条雨水管线。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关于这一路段的污水及雨水管线,没有任何记录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