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异氰酸酯三年后将供过于求
互联网 06-10-23 阅读数: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聚氨酯工业得到蓬勃发展,其主要原料异氰酸酯和聚醚多元醇等也得到快速发展。其中MDI(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和TDI(甲苯二异氰酸酯)是**重要的异氰酸酯类产品,是生产聚氨酯的主要原料。 由于聚氨酯具有塑料和橡胶的双重优点,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近年来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MDI和TDI消费国,预计未来几年市场需求仍将会较快增长,为此,中国已成为世界MDI和TDI市场的热点,预计今后几年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大的异氰酸酯消费市场。
国内企业加紧扩产
中国MDI的生产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末,80年代初,山东烟台合成革总厂(现为山东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从日本聚氨酯公司引进1万吨/年生产装置,该装置是按70年代初ICI转让给日本的2万吨/年MDI装置缩小而成,技术水平属60年代末水平。但由于装置规模缩小带来的问题,因而从1983年5月投产到1993年,运转一直不正常,始终未能达到设计能力,**高产量为8000吨。后该厂与青岛化工学院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共同进行MDI生产技术攻关,终于在1996年开发出2万吨/年MDI制造技术,并于1998~1999实现产业化,后又开发出4万吨/年制造技术,并掌握了8万吨/年的核心技术。2001年通过国家4万吨/年工业试验性装置的验收,烟台万华成为中国MDI的市场主导。烟台万华成为继巴斯夫、拜耳、亨斯迈、陶氏化学和三井武田之后第6个拥有MDI自主知识产权和制造技术的企业。2002年烟台万华又开发出16万吨/年MDI工艺包,并得到国家的支持于2003年在宁波大榭岛开始建设16万吨/年MDI生产装置。与此同时在老厂也对原装置进行改扩建,使装置能力提高到13万吨/年左右。因此,烟台万华的成功充分说明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2004年中国聚氨酯表观消费量达到180万吨(以固含量计),其中异氰酸酯的消费量达到74万吨。在1999~2004年间,我国聚氨酯工业对异氰酸酯的需求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0%。2005年中国异氰酸酯消费量为85万吨,增长率15%,比前几年稍有下降,预计到2006年我国异氰酸酯表观消费量将达98万吨左右,增长率在15%~16%。
2005年国内电冰箱的产量有所下降,氨纶的增长速度也开始放缓,因此,2005年MDI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比2004年有所下降,预计未来几年中国MDI市场仍将以年均14%~15%的速度增长。烟台万华在宁波大榭工业园区建设的16万吨/年MDI生产装置已于2005年11月下旬建成投产;2006年巴斯夫、亨斯迈联合上海氯碱总厂等5家企业合资的联恒异氰酸酯公司建设的24万吨/年MDI生产厂将于2006年6月底建成投产。随着这些装置的投产,我国MDI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将得到缓解。
烟台万华聚氨酯公司计划在近两年内将大榭岛的MDI装置的生产能力由目前的16万吨/年扩大至20万~30万吨/年(设计规模实际是20万吨/年),使万华公司成为世界拥有自主MDI生产技术和工艺、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左右的世界大MDI生产商,同时万华正在准备再建设一套30万吨/年装置,预计2008年~2009年投产,使全公司MDI的装置能力达到70万吨/年以上。当然,装置能否顺利按时建成投产,除了建设资金外,还要看苯胺和氯碱等配套装置的建设是否跟得上,以及副产氯化氢的的利用等诸多因素。
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在建的联恒异氰酸酯公司将在2006年6月底投产24万吨/年MDI、16万吨/年TDI以及苯胺和硝基苯等生产装置。据称联恒异氰酸酯公司也有可能在2年内将装置能力扩大到30万吨/年以上,同时,前一段该合资企业对外宣布要在2008年开始再建设一套40万吨/年MDI生产装置,目前正在选厂,预计2010年投产。
跨国公司不断扩张
当今世界MDI主要生产厂商有德国拜耳公司、美国亨斯迈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美国陶氏化学公司、中国烟台万华和日本聚氨酯等。
2001年时世界异氰酸酯产量约为368万吨,其中TDI产量127万吨,MDI产量241万吨,但到2005年世界MDI年需求量已达到378万吨,年均增长率在12%左右;而TDI需求量为155万吨,比2004年165万吨略有下降年均增长率为5.9%。可以看出世界MDI的发展远远高于TDI,尽管MDI售价高于TDI,但因TDI毒性大,同时MDI模塑性比TDI好,在许多领域TDI有被MDI取代之势。预计今后几年全球MDI生产的聚氨酯的年增长率仍将为6%~7%,而TDI生产的聚氨酯增长率估计为3.5%~4%。
在中国加快建设异氰酸酯的同时,世界一些大公司也加快了亚洲地区装置的扩建进程,如巴斯夫和日本聚氨酯公司的产品每年向中国大量出口。2006年3月日本聚氨酯公司新建的20万吨/年MDI项目动工建设,该公司生产的纯MDI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一定地位,其扩建的目标也针对中国市场。而德国拜耳公司正在准备在上海化工园区建设1套35万吨/年的MDI和1套23万吨/年TDI生产装置,计划于2008~2009年建成。因此,对中国万华集团来说无疑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另外,近年来世界各大公司为了增强竞争力,减少运输和降低成本,竞相在中国、韩国、印度及南亚各国和台湾省等地扩大MDI/TDI生产能力。同时,世界大公司在亚洲各地区建立聚氨酯原料供货技术服务中心:如亨斯迈公司在上海、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和泰国建立了规模不同的聚氨酯原料供货中心;拜耳公司与金陵石化公司建立配制多元醇的合资公司,在新加坡建立面向亚太地区的聚氨酯原料供货技术服务中心;陶氏化学在广州黄埔工业区建立了聚氨酯原料供货中心,并且又购买了浙江太平洋化学有限公司中方的50%股权,成为独资公司,主要生产聚醚多元醇;巴斯夫公司在上海建立了聚氨酯原料供货中心;三井公司在中国、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尼建立了聚氨酯原料供货中心等。而万华集团目前只是销售MDI产品及少量下游加工,还没有建立产品链供应和服务中心。因此,万华与这些公司今后的竞争会更激烈。
TDI扩建还在继续
TDI的情况与MDI相比有所不同,因为自2002年以来,欧美地区TDI需求增长速度较平稳,目前是向高性能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而水性聚氨酯涂料和木工用聚氨酯胶粘剂是符合环保发展方向的产品,因此TDI还会有一定的发展,但因TDI毒性大,很多领域TDI有被MDI取代之势,估计今后世界TDI的发展速度会放慢。去年受拜耳、利安得等公司TDI业务调整及下游需求影响,2005年全球TDI消费量为155万吨,较2004年163万吨下降了4.9%。
目前国内有4家TDI生产企业,它们是沧州大化、中国蓝星(太原化工厂)甘肃银光,烟台巨力1万吨装置正在投产中。几年来甘肃银光和沧州大化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在TDI生产技术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也加快了扩建步伐。沧州大化、甘肃银光、中国蓝星、辽宁锦化、烟台巨力等装置均在扩建和新建中,预计国内生产装置的能力2006年将达到11.5万吨。巴斯夫在上海的合资项目16万吨/年装置也将于2006年投产,预计2006年中国TDI生产能力将达到27.5万吨。
为满足亚洲尤其是中国TDI的需要,亚洲地区的生产商近几年也在不断扩建和新建,近年来投产的有日本三井武田化学公司在鹿岛的6万吨/年TDI装置;巴斯夫韩国公司16万吨/年装置;台湾南亚塑胶公司3万吨/年装置。
**近中国化工集团整合了沧州大化的TDI,因而,中国化工集团将拥有沧州大化和中国蓝星的产能,目前共6万吨,同时沧州正在建设5万吨新装置,这样中国化工集团打破了我国TDI生产企业规模小的局面,从而有可能在与国外化工巨头的竞争中,不至于完全处于劣势。
供过于求在所难免
从国内企业以及跨国公司集中扩产的情况分析,2~3年后,我国异氰酸酯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将在所难免。
如果万华的扩建和新建计划能在2008和2009年建成投产,拜耳装置也能在2009年投产,则到2009年中国MDI的生产能力将上升到139万吨/年左右。而预计2009年中国MDI的需求量大约在85万吨左右,到时中国国内的MDI将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2010年如联恒异氰酸酯公司第二套40万吨/年装置投产,则中国MDI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80万吨/年,将约占世界MDI能力的33%,即使有一部分产品出口,但仍将大大超过市场需求。
TDI方面,如果国内企业扩建和新建项目均能在今后2~3年间建成投产,则到2008年国内的TDI的生产能力将达到27万吨,加上巴斯夫合资的16万吨,将达到43万吨。如果拜耳及日本三井武田等公司也在中国建设世界级装置,这些新建TDI生产项目顺利投产,则2009年国内TDI供应量也将超过需求。随着国内产能的扩大,预计TDI价格将会在2006年开始逐步回落,这将会对国内生产企业产生很大影响。
为此,一是国家要从保护民族经济和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出发,加大对万华集团的支持力度,使它迅速成长为世界**大的MDI生产商之一,能在国内外MDI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和抗衡能力;二是为防止MDI装置能力过度扩张,造成供大于求和开工率低的局面的出现,国家对国外公司不断在国内新建和扩建MDI/TDI生产装置要加以控制和协调;三是在中国,企业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一定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大科研投入和应用研究,完善工程技术和市场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工人素质,以适应异氰酸酯这种高技术产业的需要。
表1. 国内MDI市场需求及预测,万吨/年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能力 1.5 4.0 8.0 10.0 12.0 13.0 53.0 67.0 74.0 139.0 180.0 产量 1.1 1.5 4.1 8.0 10.6 11.4 30.0 54.0 70.0 90.0 120.0 需求 17.7 20.0 26.6 32.5 41.3 49.0 57.0 65.0 75.0 85.0 95.0 进口 16.6 18.9 22.5 24.5 30.7 37.6 1~4 月 14.2
注:2009年数据包括万华第二套30万吨和拜耳装置在内;2010年数据包括BASF等第二套装置在内。
表2. 国内TDI市场需求及预测,万吨/年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能力 7.0 7.0 7.0 7.0 10.5 10.5 27.5 32.5 43.5 66.5 70.0 产量 1.0 1.7 2.0 3.5 6.6 7.0 14.0 25.0 35.0 56.0 63.0 需求 17.7 19.7 21.8 25.1 31.3 36.0 40.5 45.0 50.0 55.0 61.0 进口 12.7 12.6 19.1 18.4 24.6 23.8 1~4 月 5.2
注:2009年数据包括拜耳装置在内